抓住机会,提问。别人不给你提问的机会,因为你已经让自己失去了机会,在感受、结论那里到位,真实简洁地发出自己的能量,别人感受到你的能量,就给你留出了空间
简明扼要表达自己,给别人留出空间,空间大了,干净的能量出来了,你被感受到了。
想要专注,首先念头要干净,空间大,视觉最小化,能量最大化。
自己开始时,打开能量再去表达和做。把有形的规则和障碍放一边,你的能量到,一切都瓦解。那些本来就是另外一些脑子想出来得虚幻,而我不用脑子去对抗。用能量来cover它。不用自己去拼。
要不要靠近人事物,想想会激发你什么,贪嗔痴慢疑,还是帮你打开能量。不用自己去应对,只选择,叠加,放大。
相信圣人只会扩展人性里的小善至大善,而不会违反人性。
“最近有个体会:很多人误把“克制”欲望当成是“压住”欲望,所做的都是去学怎么压住欲望的事情,欲望能压得住吗?欲望就好比锅里烧开的水,不断往上冲锅盖,锅盖就像是人的四肢佰骸,水烧得越旺,锅盖就被冲得越狠,很多人做的都只是往上加石头来压住锅盖,岂不见压的石头越多,最后反弹受的伤害就越大。
相信圣人只会扩展人性里的小善至大善,而不会违反人性。
就像有些人刚开始学修行都能安安分分和和气气的,最后一下爆发做出无可理喻的事情,就是石头压不住了而造成的。
不知釜底抽薪才是根本的修行方法。
欲望的产生其实就是锅底的那一把火,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找出心内的那把火而已。
任何情绪产生的时候,只要愿意往内观,都或多或少能找到“火在涌动”的迹象,下功夫,不断深入,不断练习,离明心见性就不远了。
观心”总方向是对的。“黄中通理,畅于四肢”。我们的言语、脚的起落、手的摆动,包括眼睛要看什么、耳朵要听什么、脑袋要想什么,都有一个主宰在指挥。“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
性好静,情好动。很容易误以为主宰在情,以为是人接触外物生情而动。
其实是在内,行为来源于思想,思想来源于念头,念头起于心,心所起的很简单,就是“好恶”两个,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好恶相交,然后才非常复杂。
观心观到好恶这一层也非常厉害了,基本也算是能主宰自己的言语行为了。但是还是没有见性,见性是见“中”,见到那个不变的东西,才真正见性。不管好恶怎么生,如果见到“中”,永远“执中”,就是佛是圣了。
相信圣人只会扩展人性里的小善至大善,而不会违反人性。
用心理学的角度看,念头发生在表意识,念头的生起是源于潜意识
欲望的念头发生后去克制,是在表意识中的活动。
让欲望的念头不发生,是对潜意识的改造。
欲望发生后去抑制,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不顺畅,如果欲望压根就不发生了,那自然活得顺畅
但潜意识的改造没办法用思辨的办法,因为一切思辨都是表意识的活动。所以得靠熏(陶冶、自我暗示、潜移默化)。
那干净,就是关照到源头的心火,善恶分别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