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陪宝宝读绘本的多少天了,2016年九月份开始,11月份后因为我个人原因,一度中断了绘本,到17年后的2月左右开始继续绘本共读。
有记录的是生完妹妹,满月后。17年6月底去了广东,也开始了绘本买买买的日程。
今天是18年1月5日,我们读了《阿秋和阿狐》三遍,《最奇妙的蛋》两遍。

里面的阿狐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阿秋,不知道是不是儿子对号入座了。但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友情和探险的故事。

儿子最喜欢的图片之一,可能和他最近一次坐火车经历相似。同样的走不稳,同样的晃动,同样要坐几个小时。

排队买盒饭这个场景,他也喜欢。而且他说阿狐前面是姐姐,姐姐前面是奶奶。似乎对人的年龄有了自己的分类。

《最奇妙的蛋》封面的国王皇冠上还有个蛋。

圆圆的蛋形的镜子,而且凳子上都是脚印,肯定是很爱照镜子,一直照个不停。今天儿子没有穿那件波点衣服,所以没有指着自己衣服叫着让我看。

琪琪为了炫耀自己的美腿,站在高高的墙上。估计她看到下面经过的伙伴们时肯定会喊她们名字让她们向上看的。

国王的地标,用了国王自己的塑像,这个我真的没发现,一直以为是个冰淇淋呢。

看她们三个谁也不示弱,连去见国王,都要排第一,所以并排走了。

"妈妈,看!"儿子指着国王手杖喊我看。是的,我想这个国王很爱鸡蛋!

"妈妈,看鸡蛋。"我一看其实是太阳。是的,书里面到处都能发现鸡蛋的影子。

儿子每次都对正方体的鸡蛋特别感兴趣,对这个正方体的鸡也是惊叹不已:"哇!哇!"
《最奇妙的蛋》给我们的启迪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不跟在别人的思维后面,而是寻找新的突破口。
像她们下蛋一样,圆圆下了最完美的蛋;琪琪下了最大的蛋;毛毛下了正方体的蛋。
像她们争论不休的优点一样,圆圆说自己羽毛漂亮;琪琪说自己腿长;毛毛说自己鸡冠好看。
我们小时候也许会做很多好玩的事儿,标新立异,自由自在。而长大后,似乎就规规矩矩了,别人怎么做,我们怎么做;父母怎么做,我们怎么做;老师怎么做,我们怎么做。
孩子在接受教育,熏陶的过程中怎么保持思维自由是很重要的。
这本书作者就带我们感受了创造思维带来的惊喜(她们三个都成了公主)
以后,这个故事也许儿子会忘记,但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悄悄地留在意识深处,或者我强化了这种思维方式。
当儿子长大后遇到,需要创造性的突破时,这些意识深处的思维也许会灵光乍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