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好久都没看书看得泪盈于睫了。真的很奇怪,这并不是一本感人的书,也没有什么情节或者桥段,就好像是作者在碎碎念。但当我看到这句话——“你明白吗,珍妮特?你一直是有人要的。”,我流泪了,为她,也好像是为自己。
我并不想像以往的读后感那样八股的来写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独特,文风别致,更是因为它像一根挖耳勺,就那么不经意的触到了我的痛处,痒处。这些地方是那样的私密,那样的隐晦,有的原本只是感觉不适,却不知是哪里,为什么,如今都有了来处。感觉珍妮特就像更夸张的自己,放大了所有的不正常,让我知道我的这些各色到了极致是个什么样子。也让我知道,这些不正常给身边的正常人带来了什么。
好了,还是让我回来说说这本书。珍妮特.温特森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可以说是她的自传,所以,说她也就是说这本书了。她是被领养的,她的养父母,特别是养母怎么说呢?我引用下原文,大伙儿感受下:“我在家里住了16年,父亲不在工厂轮班,就在教堂。母亲整夜醒着,终日抑郁。我上学,去教堂,跑进山间,秘密地读书。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
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 关着还是开着。‘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很难想象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内心是怎样的。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那么我就在外部白描一下这个不幸的女孩。当然,首先她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字天赋的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性别不认同者或者是同性恋,同时又是女权主义者。曾患过严重的抑郁症,当然也许现在也没有治愈。她十六岁离家出走,读书是她唯一的热爱,不论在哪,她按照作者名字的顺序阅读,不论是散文还是专著。我想这也是她文笔卓绝的原因之一。之后,她也曾回去探望过养父母,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直到养父母去世,她收拾遗物,发现了自己的收养证明,引发了她找寻生父母的愿望。找寻过程不可谓不艰辛,可找到后,珍妮特的反应真真让人心酸。就像她的挚友对她讲的话,“珍妮特,你不是不会爱,你是不会被爱”
在儿时,珍妮特就喜欢折腾她的朋友,拿她的话说,她喜欢和别人成为朋友之后再去伤害、抛弃她们,她觉得那样感觉很好,但事实感觉并不好。她“常常满腔怒火,常常绝望”,她“太暴躁、太愤怒、太认真、太古怪”。她和她的养母也是剑拔弩张,她养母一直认为她是个魔鬼,她是出生在错误的婴儿床。所以珍妮特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是被人憎恨的,自己的出生是不被欢迎的,自己一直都是应该被抛弃的。她说,“我从不相信我的父母爱我,我设法爱他们,但徒劳无功。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会如何爱——付出与接受爱”。所以当她知道她曾被母乳喂养,她的生母只是为了爱她而放弃她,并没有不要她的时候,她的内心是被震撼的,但她又是那么的不适应。知道消息的时候她甚至小便失禁,面对开朗、友善、热情的生母和姨母,她仓皇而逃。
可以说,珍妮特是不幸的,从文字里,通篇都透着自我嘲讽,但没有自怨自艾,讽刺与悲怆中又翻滚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倔强。就像她说,“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学习爱永远不迟。但它令人害怕”
这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我虽然没有她那么不幸的环境,但由于家人在儿时的无心之失,在心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关于爱,珍妮特的一段表述,似乎是写在我心里。“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爱不可靠,你就因为爱的本质——它的特征——就是不可靠。……我不知道爱可以有持续性。我不知道人的爱可以依赖。”放在我身上的体现就是,没有任何的爱能让我内心安宁和坦然,我总会去追问为什么。从内心来讲,我所相信的爱都是有原因的,都是需要回报的,父母也是如此。换而言之,我并不相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爱我。
关于家,也是一样。珍妮特说“家是秩序井然的地方”“有家可离时,才可能离家。这种离开从来都不是地理或空间上的分离;它是情感上的分离,无论你希望与否。无论你坚定还是矛盾”“对于流亡者和流浪者而言,要安置自己,关键坐标的缺失有着严重后果。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缺失必得到处理。或以某种方式得到弥补。最糟时,一个名副其实的失所之人,不知哪一条路向北,因为没有真正的北方。没有罗盘指向。家远非遮风避雨之所而已,家是我们的重心”“家对我而言是个疑难,它既不象征秩序,也不代表安全”。所以,有家可回,才可以说是流浪,无家可回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漂泊。在这,我不想拿自己的疮疤出来炫耀,但只想说,家这个字,对于每个人的内涵并不相同,与你许是港湾,与我只是废墟,所以不要觉得不想回家的人不正常。
这本书是今年生日时,爱人送我的礼物,相信他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内容,只是因为名字,也因为他知道他不幸的遭遇了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妻子,但善良如他,依然希望我快乐。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我是幸运的,不管我是否相信,现在是有人在爱我。特别是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爱她,是有原因,但只是因为她是我的孩子,是否美丽,是否优秀似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且,我对她的付出也并不是无私和忘我的,我并不想失去自己,只想做一个60分的母亲。所以,别告诉我母爱的天性都是无私奉献,我这个母亲就不是,你的母亲也未见得是,只是不讲而已。关于家,我们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家,相信总有一天我也可以心有所依。
记得有人说,一首歌之所以有人觉得好听,是因为它说了人们内心想说的话。这本书豆瓣评分不低,我相信很多人觉得好,也是如此。作者珍妮特有着如此敏感的内心,又有着如此擅于描绘的笔触,解剖嘲讽着自己,也肢解着我们读者的内心。读这样一本书,并没有什么知识性,也没有受到激励的可能,但却有着更重要的价值——认识自己。让我们更加清楚和明白的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然后才可能去思考我要往哪里去。
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来读,不够敏感的人,会觉得乏味;敏感的人,会觉得悲伤;没有类似境遇的人,会觉得荒诞;有类似境遇的人,会觉得残忍。书的最后,珍妮特依然在追逐快乐,但并不快乐。而我,也是一样。
后记:从本书也可以看出来,优秀与否与快乐没有什么关系。还有,童年有失的孩子是可以成才,但他们的一生真的很痛苦,很可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