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现在的孩子身上很难看到那种真诚的童真,在他们的肩上,总觉得压着一只“无形的书包”。双减势在必行,却也需要时间。长久的学校上课的模式,社会压力,多年的学习习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下了大力气,苦功夫。历来实行的制度习惯不可能一年两年就全面颠覆,发生改变。说实在的,改变现有的状态需要时间。
减压减负,又要成绩优秀,全面发展,是需要时间钻研琢磨的。真诚的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都能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发展兴趣,更何况年纪越小的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很大的耐心,年纪小活跃多动,思维跳脱,逆反是常有的事,敏感,爱面子,老师也不好多说什么。
是经久的时间跟压力,家长的需求与社会的资源竞争,才导致教育现在的局面。压力重的恶性循环,唯分数衡量学生高低的标准,是一种畸形的评价,却也不得不承认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
大家在这种宽大的圈子里争夺着更高的“领地”,争先恐后,超额投入,无形中增加了知识拓展的深度,教育资源的厚度,教育教学的重度,育人培苗的高度。卷中尤卷,骑虎难下。
原本该是一个人“为了自己学,为了想学”而学,变成了一个人“因为这样学可以高人一层学,可以不用辛苦”而学。致使本该“达到了解即可内容”程度转变成“加深了之后内容还不够”程度,于是学越来越难上,试卷越来越难考,成绩越来越难提升,条件越来越严苛,机会越来越难以获得,越来越令人焦虑。
越是焦虑,越是浮躁,越是不定心。
双减是想卸下超重的知识负担,恢复青春活泼可爱好动阳光健康多面的学生的举措,让属于这个年纪的学生充满活力,充满这个年纪该有的神采奕奕的精神,而不是一幅幅厚厚的眼镜,一叠叠高高的的卷子,一个个沉甸甸的书包,一张张没有活力充满厌倦疲惫的脸…
一个好学生最难得,一个老师教的好也最难得。一个老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且发展自己适合学习或者适合实践更难得,培养其他兴趣,不仅在口头,还要材料资源,各种齐备的条件,这也是很难的……而不是让学生在无限重复做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花费时间,做好题目就是聪明的擅长的学习者,这样也并非真的会学习者。
这可能还会造成可悲的结局,一但施加的压力撤回,学生自己则变得更为盲目,懒散甚至直接失去原先的学习冲动。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过往的学习并非真正的热爱学习。
回到本真,愿学乐学,发现其中乐趣,寻找发展方向大概才是教育以后需要认真关注的事。
所以所谓的全方位人才也许说的也并不是一个人具备多重条件去满足社会,或许是指一个人从多个方面去拓展,然后发现自身其中的某一方面是强项,继续深造,挖掘最终变成社会的这方面的人才,最后一个个诸如此类的人才填充社会,那么这才是社会全方面的人才吧!样样通而专其一,并且是真正热爱,不会厌倦疲劳,这样才能发挥出人的最大意愿跟潜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