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5点10分,把靠枕放在床头,起身坐在床上,背靠靠枕,保持舒服坐姿。打开简书,书写日更文。

这是近一段时日我“早睡早起”的状态。消耗了一天的能量,晚上能量减弱,头脑昏沉,日更文效率低下,索性不写。困意袭来,倒头就睡,睡醒写文,脑袋清醒,思维快速,效率极高,对自己满意。在早晨发布完成日更,一天时间勿需惦记此事,仅需在备忘录里记录“线头”,以备写文时扩展。
听,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连绵不断,雨还在下,断断续续下了四天,看来又不能外出锻炼了。
不能锻炼,日更文写起来,时间宽松不紧张,有事情可做,充分利用早晨宝贵的清醒时间,不虚度晨间时光。从一早开始,能量集聚在身体里,精气神满满,对自己满意的状态持续一整天。
昨晚在唱歌课堂,一位刚退休的姐姐说:“刚退休不上班那几天,脸不洗,头不梳,穿着睡衣在家里晃里晃荡,觉得整个人都懈下来了。最近提醒自己,这样可不行,在家也要洗脸、化淡妆,换下睡衣。拖地、抹桌子、做饭也要有点仪式感,提起精气神,哼起音乐。走出家门,来参加咱们的集体活动,精气神立马不一样,整个人的气息提起来了,立马年轻不少。”
王老师接住话头:“人活一口气嘛。”
是啊,“对自己有要求”,你这活着的“一口气”就不一样。“这口气”的质量高,活一天就有一天的收获。
同样做一件事,“对自己有要求”,你会用心、在心、费心,最后的结果自然不同。
在《夺冠》这部电影中,巩俐的专业不仅仅体现在记台词的基本功上,在表演上她也十分用心地理解和揣摩角色。
为了更好地诠释郎平,电影开拍之初,巩俐就一直跟随郎平到处比赛观摩。拿着本子,把郎平的神情特征和姿态等小细节真实地记录下来。比如按眼镜的小细节,比如干练的语气等。
电影开拍,当巩俐穿戴着同郎平一模一样的服装、眼镜出现在赛场时,与郎平朝夕相处的女排队员们都惊呆了,“她第一天走进来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惊呼,真的好像。”
巩俐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因为她的敬业精神,对演员职业的敬畏,从入行时就一直带着,从未放下。
导演陈可辛说:“三页纸的台词,整部电影的主题,憋了一部戏。巩俐一个镜头完美演绎出来。我一辈子没拍过一条过的重场戏,有点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有两种导演,拍过巩俐的和没拍过巩俐的。我幸运地属于前者。”
工作如此,生活亦是。住房不在大小,收拾得干净整洁,房间布置有自己的风格,有你对文化和味道的理解。走进家门,就是自己安静舒适的个人空间。业余爱好或写作或娱乐或公益,投入进去,对自己有要求,付出必有回报。
“小主不写就出局”群主从容小主想当年因一个契机开始业余写作,退休后几乎全身心投入在写作里,每天码字以“万”字为计量单位,长篇小说在她手中,已经达到“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的地步,令多少人仰慕,还影响带动了一大批文字爱好者。
业余娱乐亦是如此,对自己有无要求,是否用心、下功夫,最后得到的结果百分百不一样。
就拿早晨跳舞晨练来说,大概念说,大家跳的就是广场舞,但是广场舞经过近十多年的演变,已经向专业的舞蹈进化。老师教授的一招一式也是从网上专业老师那儿学来的。大家跟随老师掌握基本动作,用心的人会在网上搜索专业老师教授的动作,一招一式“抠”着学,从气息到眼神、从仪态到步伐,不断揣摩,对镜练习,对自己有要求,自己和自己比,进步显而易见。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就这么回事,睁眼闭眼,稀里糊涂,一辈子就过去了,何必为难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试试看,能吗?回家歪在沙发上,手举手机,自由自在,刷着视频,嘿嘿笑着。刷着,再刷着,时间长了,你舒服吗?内心充实吗?
工作上,你自由散漫,懒散松懈,觉得“不干活或少干活也没有少挣工资”,看似“很沾光”“自由自在”,你觉得空虚吗?对得起工资吗?工作有价值吗?
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睁开眼睛,看到这个“花花世界”,从懵懵懂懂,到不同的人认识这个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差距。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们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和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产生链接。在链接过程中,有的人喜欢不断观察、思考、变化,走在学习、成长、提高的道路上,对自己各个阶段都有要求。
学生时代求知进取,学习身边优秀的同学;涉猎学科之外的书籍,长见识,增智慧,积累人生经验。待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新环境新人群,那种“严谨认真细致负责”“对自己有要求”的态度,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一生很短暂,正因其短暂,才要“对自己有要求”,不稀里糊涂,不得过且过 ,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要清清明明,充充实实,做“如何撞好钟”的“和尚”。
生活上安排有序,有所追求,适当挑战自我,优雅从容自在。工作上保持热情,积极向上,付出努力,做出贡献。
永远不懈怠、不放松,对自己有要求;永远走在路上,不停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