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一起分工合作抱孩子、哄孩子和给孩子洗澡,甚至一起给孩子哺乳。这并非什么异常现象,在90%的现代狩猎采集社会中,女性会给非亲生的宝宝喂奶。顾的行为包括宝宝们从一生下来就从父亲、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堂姊妹、表姊妹还有那些并无血缘关系的人,比如医生、护士、邻居和保姆那里得到的诊治、洗澡、拥抱、保护和哄逗,其中还包括孩子长大一些之后从老师、教练和其他成年人那里得到的关心、指导和资源等。当然,那些由养父母、寄养家庭、教父母养大的孩子,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讲,也是由拟母亲抚养的。
拟母亲行为不但能够将母亲从单独照顾和喂养黏人、费神的晚成雏宝宝的巨大负担中解放出来,还能够让孩子和关爱他们的其他成年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学习必要技能的机会,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就是学会爱和信任很多人而不是极少数人。
人类的父亲在整个生物界中算得上比较尽职尽责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拟母亲作用。无论父亲是直接照顾孩子还是在母亲哺育和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照顾母亲,这样的行为都证明,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得以繁衍延续,无疑与父亲对妻儿尽职尽责的关爱密不可分。
其实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后激素(这是个常见的误解),而是照料子女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帮助。产后抑郁症的首要风险因素就是缺乏社会支持,其风险程度甚至高于贫穷和产后并发症
感悟:和我想象的一样,怎么说被身边人爱的好,足够信任是不会有产后抑郁症的,而且对于初为人母的女性来说,没有支持和体谅的话简直是有些可伶,被迫成长后突如其来的世界冠名我们是母亲,就没有了自己,想到我刚开始生育宝宝后,月子里也差点抑郁啦,所以情绪很烦躁,总觉得不被理解关心,对孩子的情况也不知所措……
也就是说,我们养宠物就是为了释放无法释放到孩子身上的拟母亲冲动。 实,拟母亲行为就是利他主义。那些有拟母亲习性的物种总是擅长发现其他个体的脆弱、沮丧和需求,而且在发现这些现象的时候,它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关心和照顾,哪怕它们关爱的对象并非它们熟悉的个体,甚至跟它们毫无关系!
母性的进化是人们关心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个体福祉的能力的源头。对此,人们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拟母亲习性的进化则是另外一种能力的源头,即将这样的关爱推而广之,而不仅仅关爱自己子孙后代的能力。
让自己免受伤害。可是,这些行为为什么能够抑制暴力呢?或者,让我们转换一下问题的重点,为什么抑制暴力的是这些行为呢?因为,所有这些行为共同作用的效果就是让这只狗或者狼看起来像幼崽,而生育晚成雏且具备社会属性的哺乳动物是不太会攻击幼崽的。
我敢打赌,这会儿你已经能够轻条完全不同的轨道,通向了关爱和保护性行为。共情被转化成了关怀。易猜到大脑的哪个部分是父母关爱系统的切入点了。对,就是杏仁体。
但是,到底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在操纵这个转化呢?很可能,完成神奇改变的扳道工并非某个特定的大脑结构,而是一种能够同时改变包括杏仁体在内多个大脑结构行为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就是由9种氨基酸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神经递质,而地球上能够产生这种神经递质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所有活体哺乳动物的下丘脑。这种具有点石成金能力的分子结构被称为后叶催产素。
后叶催产素主要负责协调同哺乳动物的生殖有关的心理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诱发子宫平滑肌收缩,帮助婴儿顺利出生。要是你或者你认识的人在分娩过程中使用了催产素,你就会知道后叶催产素让子宫内壁收缩的效果有多么好了。催产素不过是实验室里创造出来的弗兰肯斯坦式。
本来它的首要目的就是激发和鼓励照料脆弱新生儿的行为。
感悟:后叶催产素这么强大,能激发体内那积极关怀共情的母爱,哈,那是不是只有女性才拥有这项特权勒,我感觉也不完全是,除了不能分泌乳汁外,我和先生就是个例子,初为人父母,他比我对孩子的那种关怀更明显,我倒真的有点像没有打开一样,总是觉得他太小,睡觉都不敢挨着怕自己不会睡压到他啦……(之前还没生之前妈妈说,我们村里有个年轻妈妈就是因为睡觉没弄好,让孩子没有了呼吸,所以我刻意会回避)还有一部分我觉得跟原生态家庭个性都会有关系,其实我也挺羡慕那些有说有笑见面拥抱的亲子,但自己从小生长在奶奶年代的爸爸妈妈身边,他们直接也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气氛严肃,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欢乐……所以,对于刚来到的宝宝我是没有经验而且自己可能那个“母爱”被过去没有的欢乐封印了些许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