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永澄老师学个人成长教练,其中有个练习是感受情绪,使用的方法是4个步骤:
1.用一幅图来表达这个情绪
2.看到“情绪词汇”第一时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什么,用VAK(感受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的方式来感受情绪。
3.感受清晰背后的积极意图是什么?那是怎样一个人?
4.感受完这份情绪你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两个星期来先后感受到了愤怒,痛苦,焦虑,逃避,恐惧,悲伤,愧疚……
每一份感受后面都有新的发现,比如在焦虑中我看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在逃避中识别到了我的工作状态,在悲伤中我居然引入了三个层级,再来看向这些情绪的时候,没有那么地伤痛了,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份积极意图,这种感受的过程让我有了一份体验,当真正遭遇这样的情绪的时候,能很快抽离出来,好爱自己,更加从容地面对应对。
就像课程研发部一鹏大大分享的这个设计的背后的意义那样——(以下内容来自一鹏大大,感谢)
1.我在生活中为什么要陪伴孩子做「情绪游戏」?
一是对自己的情绪调整能力不满意,于是想着改善自己的情绪识别能力。
二是听到樊登讲书《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忙碌爸爸也是好爸爸》等,被里面关于「情绪教育」的话题深深打动——我家的教育之前是教孩子认识物品,比如汽车、飞机、书、房子等,也就是名词,但是这几本书中都提到了一种共同的新的教育方式——情绪感知教育,而且里面关于孩子们运用情绪、识别情绪的案例超级打动我
(比如,樊登的孩子跆拳道考级,遇到挫折,不是哭和抱怨,而是在众人面前,向裁判申请再一次尝试的机会~太酷了,而且关键是他成功了)
于是做了主题阅读,觉得这个事情可行、简单,而且极有价值,于是制定目标果断推进。
这个「情绪游戏」和我们这周每天的「情绪游戏」本质一样,只是我女儿当时3岁多,所以做了很多游戏化的设置。
2.我是如何陪伴孩子做「情绪游戏」的?
一是识别情绪。通过游戏化-情绪罗盘的方式,来识别愤怒、焦虑、恐惧、开心、喜悦等基本情绪。
二是感受情绪。通过看图、扮鬼脸、讲故事带入、情绪触动等方式,去引导孩子感受情绪,一个话术搞定: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三是归纳情绪。孩子情绪巨大波动的时候,是归纳认识情绪的好时机。比如发完脾气的时候,我会问她现在和那个当下的感受,以及哪种感受会更好一点,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会如何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呢?
四是充分参与、游戏化。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情绪、去分享,让她有意识的关注身边人的情绪变化。同时,我们每天还会为一起做的情绪游戏打分,在墙上贴出各种表情。
3.「情绪游戏」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
一是我和女儿的情绪识别能力都变得敏锐了,而且情绪也变得稳定了,这点太重要了。二是孩子的智慧真是无穷的,让我们之间的信任更加坚定了。三是孩子会有更强的同理心,去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人。四是我相信这样的一段情绪感受旅程,还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待持续挖掘。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一步意识到:「情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关注人、好奇人」的窗口,这不就是和我们教练中关注人、链接人相一致了吗?(3F、VAK——感受)
印象特别深的瞬间是:
我在某一段时间工作压力超级大,「焦虑」可能会传染给她了,她在我和她游戏的时候,总会增加一个问题:爸爸,你工作忙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呀?
还会给我嘉许:爸爸,我觉得你特别棒,你是我的超级英雄。天呐,这是出自3岁女儿的口中,太智慧、太神奇了~~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内心「相信」和「好奇」种子的成长~
4.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如何应用全流程的?
「积极意图」:提升女儿的情绪感知能力,提升家庭幸福感。
「成果」:调整情绪能力
「价值」:心理健康的种子,促进好奇心成长,感知动力源泉,平衡人生
「衡量」:识别情绪敏感度提升,有意识关注身边人的情绪变化,情绪游戏图
「挑战」:时间不够,不能坚持,情绪感知能力不足等
「行动」:具体行动步骤见下图(行动步骤会考虑目标推进节奏+面对挑战的应对方案+跟进情况)
「自我形象」:活出教练状态的榜样爸爸
第四个问题是教练全流程的一个体验,聚焦积极意图,聚焦挑战,完成思想向行动的转变,是不是很有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