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读完了一本书,回头看了看手账本的记录,我用11天读完的。对我而言,这个速度还可以,至少没有拖拉很久,我今年的读书计划很简单,每个月一本书就好了,初心是为了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
生活太单调了,总得有点新的东西放在脑子里,让每天有一点点不一样。
这次很快的读完一本书,让我有一点想法——鉴于曾经六个月才读完一本书的漫长经历,这次的成果是欣喜的。
每天读书也就半小时左右,有时候兴致来了多看会,没兴致了看一下下就放下了。
欣喜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我开始思考,这一次怎么读的快了呢
其实,并不是我读的快了,还是差不多的看书速度,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够半个小时。唯一的主观因素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确切的说,我喜欢这类书。
这让我想到了三个词:
需要:生活必需品般的存在,没有了很难生存。对于这类事情,会因为生存这个因素而产生动力。
想要:喜欢且有大概率实现的能力,对于这类事情,我们存有一些自认为还算实际的想法。但是,动力不足。
渴望:我喜欢,我一定要实现,我要想尽可以想的办法实现,即使短时间内看不见成果我也会坚持。这就是我理解的“渴望”
对于读书,读这类书,我觉得我是处于“想读以上,渴望以下”的状态。
我只是,想读,很想读,非常想读,
然后,有空了就看看,今天看的少了,明天找补回来,让自己持续的走在“读完这本书”的方向上。
因为足够想要,所以,付出的时候觉得不算辛苦,可以承受。人们都知道休闲娱乐躺着玩手机很好,娱乐促进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同理,喜欢的事也会促进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越喜欢,分泌越多。
区分需要,想要和渴望,让你正在做的事情拥有事半功倍的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