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据2019年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数据,对当下我国居民媒介使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手机是全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接触率与使用频率均位列第一;微信是渗透于各种场景、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求的“超级APP”;晚间是媒介消费的高峰时段,而电视在晚间时段仍然保持着“第一媒介”的地位;信息类APP的接触率在一天之中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娱乐类APP的接触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与2014年相比,手机的全民娱乐和信息选择倚重度大幅增加,体现出移动平台日趋主流的地位。
从传统媒介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最大的变革是人们得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与偏好来配置个人化的媒介菜单(media repertoire),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来安排日常媒介消费。这使得原本在大众传播时代可预期、易掌控的媒介消费行为骤然间变得像万花筒一样千姿百态,难以捉摸。在纷繁复杂的个人媒介菜单配置和媒介接触轨迹中,探寻“变化中的媒介景观”,是传播学界和业界近年来密切关注的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居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1%。2014年末,微信用户数量刚刚突破5亿,而2019年第二季度微信的用户已达到11.3亿;2012年正式上线的今日头条,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信息聚合平台;2016年才上线的抖音,现在日活用户高达7亿。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兴明星APP的快速成长,用户从固定端向移动端迁移迅速完成。
各类媒介的接触率与使用频率
(一)各类媒介接触频率:手机最高
注:各类媒介接触率情况
在以物理维度划分的各类媒介中,智能手机的接触率为97.8%,显著高于其他媒介,体现了传播活动的移动化大势。电视的接触率仅次于智能手机,达60.4%。个人电脑每周接触率为41.2%。纸媒的接触率普遍较低,其中书籍为21.7%,报纸为13.5%,而杂志更是只有8.9%。广播的接触率只有7.6%,可见虽然广播的使用率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但仍然难以挽回传统广播市场的颓势。
上述7类媒介的使用频率与接触率呈正相关关系。智能手机的使用频率最高(4.47),电视次之(2.08),个人电脑第三(1.54);其余媒介均未能达到使用频率的平均值(1.39)。由于报纸、杂志和广播所提供的内容互联网媒体也能够提供,而且选择更丰富、更新更及时、获取更便捷,因而这三者在互联网时代的颓势显得格外突出。
注:各类媒介使用频率
(二)新媒体产品接触率:微信成为“超级明星”
注:49种新媒体产品的媒介接触率
在所有手机APP中,微信的接触率高达95%,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受访者;QQ次之(54%),接下来是支付宝、抖音和淘宝,接触率分别为44%、42%和32%。
注:49种新媒体产品的使用频率
就使用频率而言,微信、QQ、支付宝、抖音、淘宝、手机百度、爱奇艺、腾讯视频、今日头条、微博、快手、QQ音乐、腾讯新闻、美团的使用频率得分高于整体平均值(0.493),而微信又以4.31的得分远超其他APP,是当之无愧的明星APP。新媒体产品的接触率与使用频率排名高度重合,呈强正相关关系。
尽管本次调查所选取的APP均属于“高日活”的媒介产品,但是彼此间使用频率差异仍然巨大,头部APP的平均使用频率得分远高于其他APP,长尾效应十分明显。
注:49种APP全民人均每日使用时长(估算值)
微信的人均每日使用时长最长,为93.9分钟;QQ仅为微信的三分之一,为33.5分钟。此外,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超过10分钟的APP还有抖音(25.1分钟)、支付宝(24分钟)、淘宝(14.2分钟)、手机百度(14分钟)、爱奇艺(12.7分钟)、今日头条(11.7分钟)和腾讯视频(10.2分钟)。
全天各时段的媒介使用
如今的媒介消费已经突破了生产者加之于消费者的时空限制,人们不必等到早上才能看到前一天的新闻,也不用在晚饭后守在电视机前收看黄金档电视剧。但是,各类媒介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不同时段的主导媒介不同,各时段的媒介使用呈现出一定特征与变化。
(一)各类媒介分时段使用情况
注:各类媒介分时段接触人数
就接触人数来看,除晚间时段外,手机始终是第一媒介。晚间时段是媒介消费的高地,也是电视的主场,在这段时间里电视的接触人数最高,超过了同时段手机使用人数。报纸和广播的消费高峰均出现在上午时段;电脑使用时段呈“双驼峰”分布,在午间和晚间时段出现接触人数的高峰,在上午、午间和下午时段的接触人数均列第二位;书籍的使用在上午、下午和晚间时段较多。
注:各媒介在7个时段的接触率
就接触率而言,在早上时段,书籍、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介的接触率均达到全天最高值;上午时段,除电脑外的各类媒介接触率均有所下降,电脑的接触率则从6.29%上升至17.81%;午间时段,电脑的接触率进一步上升,电视的接触率也翻了一番至15.84%,其余媒介的接触率维持不变或有所下降;下午时段,电视、电脑的接触率略微下降,手机和书籍的接触率明显上升;晚间时段,电视的接触率迎来爆发,达到40.59%,其余媒介的接触率皆有所下降;深夜时段,手机的接触率又增至57%,并在凌晨时段继续上升,达73.4%。
总体来说,书籍、报纸、杂志、广播在从早到晚一天中的接触率呈递减趋势,电脑的日间接触率高于晚间接触率;电视的接触率在晚间出现波峰,而手机的接触率则在晚间出现波谷。
(二)新媒体产品分时段使用情况
注:各类新媒体APP分时段接触人数
在新媒体产品中,社交类APP在全天都是第一媒介。新闻类APP在日间的使用人数始终排列第二,但是在晚间被视频类超过。晚间时段也是新媒体产品消费的高地,社交类、视频类、新闻类、音乐类、消费类、短视频类、游戏类、阅读类、知识类APP的接触人数均在该时段达到最大值。在一天之中,各类APP接触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在晚间达到峰值后下降。
注:各类新媒体APP分时段接触率
就接触率而言,社交类APP在全天所占比重均为最高,且相对来说上午时段的接触率最高,晚上时段的接触率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类、消费类、游戏类的接触率逐步提高,前两者在晚间达到高峰,游戏类则在夜间达到高峰;与之相反,新闻类、知识类APP的接触率则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符合获取资讯、学习知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规律。运动类APP有着鲜明的晨间特点,直播类APP有着鲜明的夜间特点。除了晚间时段外,音乐类APP的接触率均位于前三。
(三)固定与非固定时段媒介
注:各类媒介的无固定时段使用
手机的非固定时段使用比例最高,达53.5%,即手机用户中超过半数的人在需要用到手机时随拿随用。电脑、杂志和广播的无固定使用占比相对略低,分别是30.1%、27.1%和21.2%;书籍、电视、报纸接触的时段固定性较强,超过八成用户给出了明确的使用时段。
注:各类新媒体APP的无固定时段使用
由于新媒体产品的类别较多,因此以上下四分位数作为划分无固定使用占比高低的标准。搜索、拍照、消费等具有工具性的APP的使用最具有时间不固定性,而微信、QQ等社交类APP在使用时段上也相对灵活;与之相对,阅读类、知识类、新闻类等信息密集型APP以及运动健康类APP的使用时间不固定性较弱,大多数受访者给出了自己使用这几类APP的明确时段。
媒介的场景化使用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彭兰,2015)。本次调查特别对媒介的场景化使用予以关注,考察了基于不同需求和不同时空的场景化媒介接触,对人们在特定场景下的媒介使用倾向和行为进行了探索。需求维度的场景包括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需要浏览信息时、需要娱乐时、需要社交时和需要回避现实时,时空维度上的场景包括排队时、通勤时、工作时、休息时等。
(一)全场景媒介
有几种媒介高频出现在各个场景中。首先,手机是移动传播时代的全场景媒介,在多数场景下都成为第一选择。在手机设备全民化、移动服务便利化、手机使用个性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用户与各项互联网服务的交互界面,无论在何种需求场景或时空场景中,手机的使用都远远超过其他媒介。
其次,在新媒体产品层面,微信是移动传播时代的“元APP”。这不仅体现在当人们产生社交、信息、娱乐等需求时首选使用微信,还体现在人们在信任度、便捷度、有用度、对个体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等层面上对微信的评价都是最高的,微信业已成为维系人们日常生活的秩序感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础设施。
与之相关的是社交媒体对生活的全面渗透,无论在公交上、排队时,还是在独处时、与他人共处时,亦或是休闲时、工作时,使用社交媒体几乎都是最多人选择的媒介活动,充分验证了“无社交,不生活”的规律。
(二)基于不同诉求的场景式媒介
不同的媒介渠道与不同的心理诉求之间,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注:不同诉求场景下的媒介使用行为
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电视展现出其重要的渠道意义,电视的倚重份额超越任何一个单一手机APP,达到了25.3%。在手机APP产品中,腾讯新闻、微信、今日头条和微博等是重大新闻发生时手机端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电视的受访者中,有近72%的人直接给出了《新闻联播》这个更为具体的答案,《新闻联播》单一节目的影响力超过了手机百度、腾讯新闻和微信,足见其作为一档国民级别电视节目的分量。
注:不同场景下媒介使用的集中程度
在想要浏览信息、学习知识、休闲放松、与他人互动甚至回避现实的心理场景下,手机媒体也成为首选,分别占首要选择率的82.6%-94.5%。具体到各类APP,想要浏览信息时,人们首选的是手机百度、微信和腾讯新闻;想要学习知识时,人们首选手机百度、微信;想要休闲放松时,人们首选微信、抖音和各类手游;想要与他人互动时,大多数人选择打开微信或QQ;想要回避现实时,人们的选择相对分散,但是微信和抖音仍然是选择人数较多的媒介渠道。
从APP层面来看,微信是不会缺席的存在,在各种心理需求下人们都会打开微信;另一个是手机百度,在产生主动的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时,从手机进入百度搜索成为全民性的习惯。
从媒介类型角度分析,只有在“学习知识”与“回避现实”的心理场景下,手机之外的媒体才有了更多被选择的机会,这意味着,用户还没有将手机确定为学习的首选平台,也有一部分用户以切断手机使用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之一。
与他人互动场景下的媒介选择集中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微信;休闲放松与学习知识场景的媒介选择集中度也较高,分别以微信和手机百度为这两个场景的代表;相比之下,浏览信息、发生重大新闻时的媒介选择集中度较低,而回避现实时的媒介选择集中度最低,说明在这些场景下,不同个体的媒介选择异质性较高。
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上升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最直观地体现为用户规模的增长。除用户数量急剧增长之外,移动终端的重要性在行为和评价上得到了双重凸显。行为层面呈现出信息与娱乐的重度移动化转向,而评价层面则体现为手机作为可靠信息源的价值大大提升。
注:5年间在不同场景下首选智能手机的比例增长情况
从行为层面来看,在各场景下首选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五年前增加了3-5倍,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休闲娱乐和信息浏览场景,前者的首选手机比例从19.10%增长到89.38%,信息浏览场景下的首选手机比例从17.79%增长为87.26%。受众在关注重大新闻时对传统媒体仍有一定的倚重度。
注:5年间在不同评价维度上首选智能手机的增长情况
手机在“最有用”“使用体验最佳”“最信任”“最离不开”等方面的首选比例大幅增加,其中“使用体验最佳”题项下选择手机的比例更是高达九成以上——手机的便捷、个体和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显现出巨大优势。五年间,最信任手机的选择比例从10.21%增至66.64%,可见手机在人们心中愈发成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居民媒介使用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首先,手机是全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接触率与使用频率均位列第一。
其次,微信是渗透于各种场景、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要需求的“超级APP”,已成为中国人信息交流与社会生活的超级大平台。
第三,晚间是媒介消费的高峰时段,而电视在晚间时段仍然保持着“第一媒介”的地位,其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不容小觑。
第四,信息类APP的接触率在一天之中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娱乐类APP的接触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一般而言,人们的信息需求在一日之始最强,随后逐渐递减,而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则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越是接近晚间,人们的需求就越旺盛。
第五,与2014年相比,手机的全民娱乐和信息选择倚重度大幅增加,人们对于手机作为可靠信息源的信任度是2014年的近六倍,体现出移动平台日趋主流的地位。
编者按:
作者:
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CTR媒体融合研究院专家;
杨颖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新闻记者;
内容有删节。
温馨提示:
“德外5号”每周一到周五晚八点定时推送国内外融媒新动态,欢迎您将“德外5号”设置为“星标”,以方便查看。若想第一时间找到我们,点击“在看”,这样我们的每次更新,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订阅列表里。大家保持联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