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兔日记》日更第264天
接着聊“忆苦思甜一年前”的事。
这次云谈话里,除了我,几乎都是互联网行业的打工人。
照常理说,我和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交集,
起码从专业方向来看是这样。
但我们之间有个方向是相同的,就是怎么赚钱。
写代码的,想要试试通过写东西赚钱,比如知乎好物这类。
而我,也想要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自动化、量化策略和方法。
各取所需。
聊着聊着,话题又拐到了我们在一年前的时候做了哪些决定,
这些决定又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影响。
轮到我,我倒是没什么预先准备的方案,只能边回忆边说。
一年前的这时候,貌似疫情刚刚露出点苗头,
我也刚刚过了博论的预答辩,
只要外审和答辩通过,就能拿到学位证与毕业证。
双证到手,也就脱离苦海了。
那时候的我,还远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在一年后,
彻底又果决的放弃了自己努力了十几年的赛道,
转而成为了一个努力赚钱的人。
我正想着怎么把自己曾经的故事娓娓道来,
大A插了一句:对不起兔博士,我实在忍不住要问一嘴,
你能说说为什么决定不做历史研究,而是去赚钱吗?
我暗自叹了口气,心想:年过三十却放弃熟悉了十几年的赛道、转而去另一个完全陌生的赛道去谋出路,谁会干出这种蠢事?也就是我了。
但这话,不能对外说,不然我会被某些同学和老师骂死。
所以我只能貌似不在意的说,没有为什么,就是做学术研究做够了。
再说开开心心赚点钱不好吗,吃穿不愁,衣食无忧,多好!
要真说对现在影响特别大的决定,确实也有一个。
那就是向人学习,特别是金融投资领域中,向比自己有钱,比自己有能力,还愿意分享的人去学习。
但相对的,我其实很不愿让自己现在的状态,和曾经的一些同学有关联。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人是见不得别人好,最好和自己一样,一直在泥坑里呆着。
咱俩要是一样惨,我们就是好兄弟,有口馍馍我也分你个渣。
但你要是想脱离这个泥坑,不好意思,我得拽着你的腿。
很早之前,媳妇就跟我说,你的一些事情最好别往文章里写,也别往公众号发。
我问为什么,她说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这个别人,特指的就是曾经是同频次,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彼此不同频,
或者将来不同频的人群。
所以公众号开了之后,大概头几十篇,我都是默默的在写,从不往朋友圈转发。
但后来,醒悟过来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厉害,也没有信心让自己变的更厉害。
我要是甩出他们一大截,甚至有了他们很难超越的差距,
他们最开始或许是嫉妒,但后面呢,要么崇拜,要么畏惧。
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最佩服的是哪种人?
就是那种本来和自己差不多,但却眼睁睁看着变得越来越牛的人。
这种人,真要说甩的自己连尾气都看不到,还会嫉妒吗?
我想更多的是佩服吧。
就算想拉我,那也得能赶得上我才行。
无所畏惧。
我要做的就是,我明牌给你看,甚至把牌面甩你脸上,
让你照着打,依旧输的一塌糊涂,服不服?
这就好比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
从一个只懂学术写作、公文写作的人,从0开始琢磨自媒体写作,
尽管好些人都不看好,觉得没意义。
到今天呢,已经是第264篇日更了。
每篇平均下来,得有个1500字左右。
这种事,我自己有预期,但没想到回来的这么快。
抛开阅读量、关注人数不说,这近300天、每天1500字的公众号文章写下来,已经40万字了。
我的博论呢,满打满算也才30多万字!
等于我花了9个月的时间,又写了一篇博士论文。
而我自己的博论呢,写了多久?两年!
虽然难度有很大区别,但从字数来看,基本就是这个概念。
而这种写作进度,我以前想都不敢想,但自己确确实实做到了。
如果是1000天的日更完成呢,就是150万字的文章。
这种写作强度,随便来个人,都能成老手。
怕就怕的是,人很多时候明知道这件事做下去大概率会有收获,
可就是不愿意慢慢的等。
《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巴菲特也说过,很多人知道怎么变成富人,但就是不愿意慢慢的变成富人。
道理一样,多数人也懂。但能做到的,真的是少数。
希望我和我的读者们,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