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至今,可说已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烂尾剧。豆瓣评分一直在下降,弃剧的网友也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我佩服原著党们有先见之明,压根不看或者是瞟一眼发现情形不对便果断弃剧。像我这种胃口很杂,不算亦舒铁粉,而又后知后觉的观众如今骑虎难下,只得忍着心中的鄙夷不屑努力坚持看完它。至于具体为何,后面再说。
这部剧先不说品质如何,反正它顶着亦舒原著的帽子,先声夺人,火起来实在是顺理成章。其实前半部看着还算过得去,尤其是演员的演技,就连两个小孩的演技都是在线的。但是从后半部开始,剧情就越来越扯淡,越来越狗血,越来越玛丽苏了。此时比起剧情本身,网友们的评论要精彩得多了。在此摘录几条:
“《我的前半生》逐渐从家庭伦理剧之米虫太太要雄起,演变成玛丽苏言情——总裁撑腰走四方……”
“建议这部剧改名为《靠别人的前半生》,离婚前靠老公,离婚后靠闺蜜,闺蜜没空靠闺蜜男友。或者是《靠老公过前半生,靠闺蜜老公过后半生》。”
“想了想,国产妇女差距大,穷的占了一大部分,这部剧一定是拍给我们这些小地方人看的,因为我们最闲最没钱没有体验过好的生活,就像穷人想象江青的奢靡,一定是枕头边两个罐,想吃红糖吃红糖想吃白糖吃白糖。这样再一想,此剧真是煞费苦心,放低身段讨好穷苦百姓。”
喜欢贺涵的网友说:贺涵只应天上有,人间遍地是白光。不喜欢的则说:老坛酸菜面,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或者是:贺涵是块砖,(子君)哪里需要往哪搬。
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烂尾剧,在我看来主要是编剧团队太过功利化,一心只想着流量和收视率,只想着要打造出一个极具争议性、自带热搜性的商品,从而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和品味。
虽说亦舒的作品比较小众,喜欢她的读者多半比较文艺。改编成电视剧的话,从扩大受众群体,增加话题性方面考虑,变换故事背景、适当增加一些戏剧冲突是非常合理且很有必要的。但是,观众不要求完全忠于原著,不等于编剧就可以闭着眼瞎编,往完全与原著主旨相反的方向编。原著的女主角自强自立有气节,剧版女主角则始终需要一个男人做保护伞。看了新京报对该剧编剧的采访,问到这个问题时,人家的答复是原本便没打算写女权及女性独立的;人家就是想写两个人从反感厌恶到相互爱恋这么一个情感故事。说白了这根本不是职场励志剧,它就是玛丽苏言情剧。可是前半部里面,女主角看着已然是撸起袖子拉开架势准备要在职场逆袭了好么?为何下半部画风直转开始上演霸道总裁爱上我?再说,这样一部剧为何非要打着亦舒原著的旗号呢?打着亦舒的旗号反亦舒,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副画面:编剧开着挖掘机,三下两下就把亦舒师太苦心经营起来的美好女性形象给挖得轰然倒塌了。其挖掘技术之娴熟,墙角倒塌之彻底,足见操控挖掘机的人技艺之精湛。挖掘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啧啧啧。
不少人吐槽该剧三观不正,逻辑混乱,实在看不下去了。确实,从开头的歪曲全职太太的生活,到后来子君三番五次靠贺涵帮助,每每轻松入职,屡屡草率离职,再到贺涵子君产生爱情伤害了唐晶(也就是网友们说的抢闺蜜男友),直到唐晶入职辰星,编剧居然把五大主角全部集中到一个公司,这脑洞大开得令人无法想象却又难以服众。毕竟一个公司不是老卓的日料店,谁兜里揣点钱就可以进去的。而说到小三上位、抢闺蜜男友,人们不禁感到如今的子君不就是曾经的凌玲吗?甚至更加恶劣,毕竟这个闺蜜是说出过“我养你”这话的,是值得一辈子珍惜的。
据说结局是开放式的,贺涵跟子君没有在一起,当然也没跟唐晶一起。凌玲也没有如大多网友所愿走到离婚的地步。经历了这么多狗血桥段却是如此结局,不知那些专门等着看凌玲凄惨下场的网友会有多失望,现在就已经有网友说想给导演寄刀片了。而如果全剧结束编剧都没能自圆其说的话,假如我是亦舒师太,我真想赐给编剧一瓶鹤顶红……
在学生时代那会儿,我经常花一块钱买二两瓜子来吃。最开始吃的时候觉得味道很好,不管是原味的还是五香味的,吃着吃着就感觉一般般了,继续吃下去就感觉有点咸有点干了,但看看袋子里的瓜子,所剩也不多了。想着毕竟是花了钱的东西,还是别浪费,一口气吃完吧。不然放在那里很快变软了就不好吃了。于是忍着难受继续吃下去,此时吃瓜子已经不是享受而是自虐了。如今我看《我的前半生》这剧时就是这感觉。既像吃瓜子,又像等公交车,久等不来,又不甘心离去,因为怕前面花费的时间不值。
咪蒙说:吃瓜子能中途停下来的人,必能成大事。 网友说:是粑粑瓜子吧。我现在貌似吃到粑粑瓜子了……
哎,那挖掘机开得好的家伙,要不要也尝尝粑粑瓜子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