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写给自己的,也想与大家共勉。
昨天,大师为我把脉。
大师:“你睡眠怎么样?”
我:“还行吧。”
大师:“你平常都什么时候睡觉呢?”
我:“九点到十点就睡觉了。不过常常睡到两三点就醒了。”
大师意味深长地“哦”了一声:“肾亏!”
其实我对自己的身体大致有所了解,自己把脉的时候也能感觉脉象很弱,身子很虚。
“我经常半夜起来写文章。昨天也是,所以一晚上没睡。”我只好从实招来。
“你的发心是好的,白天没做完的事晚上起来做。”大师为我分析道。
“对对对,我也是有灵感了才写。”有人能理解我让我倍感欣慰。
“别给自己找借口,其实就是‘懒’!”大师继续说道,“所谓‘灵感’,就是顿悟,突然的觉悟。既然已经悟到,怎么可能会丢了呢?!”
像是被大师看透了一样,我怔在那里。
“你的身体好解决,吃点药调理一下,但睡眠问题得靠你自己注意……”大师边说边拿起笔在纸上写着。
想想确实如此,我总是在等待灵感的降临。就像罗兰·巴特所形容的:“无数片段的话语,一有风吹草动就纷至沓来。”文思泉涌的时候能马上记录下来当然是最好的。但常常不能如愿,更何况记忆有限,说得出的故事,往往和记忆中的有出入,记忆中的影像,也未必是当时的情景。想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留住是不可能的。
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写道:“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吧?”有灵感的契合,写文章的时候自然像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
臧克家在《京华练笔三十年》里也有说道:“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的确,有时候光有素材没有那种突发的思维状态,总觉得写出的文章缺少点什么。
我总是强调“灵感”,但灵感不是时时都在的,要靠着灵感创作,那产出就不会很多,有质量的产出就更难了。
“灵感”成了我写作路上的舒适圈,有了就写,没有就放着。有时明明想写点什么,但又因为情感不到位而无从下手,最后就成了“没完成的任务”进了潜意识,“知行不合一”就导致夜里会醒来继续写。
李敖曾经说过:“妓女不需要靠性欲来接客,作家不应该靠灵感写作。”以前我还不敢苟同,现在算是明白了,我该克服的是我的“惰性”。在写作上一直没有被突破的瓶颈,不过是我为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罢了。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在写作圈有个“一万小时定律”,很多人都在尝试,坚持下来的人中也有因此得益的。写作这条路能不能致富显而易见,不然为什么的会有这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呢。但为何最后成功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我想能真正在写作这条路上有所成就的,不光是靠时间堆砌出来的,还有思考和努力。
美国销售员协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48%的推销员找过1个人之后,就不干了;25%的推销员找过2个人之后,就不干了;12%的推销员找过3个人之后,还坚持继续干下去--80%的生意就是由这12%的推销员做成的。
最后成功的人都因为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儿。
我刚开始来简书的时候,投稿也是常常被拒,现在也会有被拒的时候,但心态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在当时,我心里其实挺难受的,那种受挫感让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什么好,开始进入自我怀疑。很多人也是因为这样,遭受一次一次打击之后,就结束了写作生涯。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天赋和努力。得承认,像写作这样有关才艺的确实有天赋因素的影响,但真正能决定走多远得还是得靠毅力去坚持。看那些出书的,还有粉丝特别多的,写了多少字数,都是有一个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谈得上质的飞跃。
两年的时间里,我也一直在坚持着,断断续续地更文,今年突然关注我的人就多了。当初,如果我提前放弃,那就不会得到这样一份收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除了勤,还要思。写作是我的爱好,我不会轻易放弃,但目前为止还不是我擅长的领域,若是想在这条路继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不得不去思考的:
1、为什么文章会被拒?
其实很多专题的编辑都是通情达理的,不会随意地拒绝你,有的拒绝后还会给相应的建议,听听他们的不会有错。看看字数是否合格、题材是否符合,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既然选择了投稿,那内容是面向大众的,如果像自言自语一般纭叨叨给自己看的,那编辑大人也会拒。这几点上我也是过来人。
2、为什么文章没有人看?
想让文章更多地被看到,就给自己设定一类阅读者:你想写给谁看?
有了这样一个构思,那内容就有针对性,至于最后有多少人看,就需要慢慢积累了。因为有的文章不会被立马看到,而是通过某一篇文章就会去看你的其他文章,有了共鸣后就会关注你。
3、为什么写不出来?
一位30岁的财务专家想要改掉她拖延工作的坏习惯。心理医生一直都没有找到症结所在,直到他们讨论到关于吃蛋糕的习惯才让治疗出现了转机。
心理医生问:“你喜欢吃蛋糕吗?”她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呢,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她回答道:“啊,当然是奶油啦!”
心理医生接着问:“那么,你一般是怎么吃蛋糕的呢?”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再吃蛋糕。”
就这样,他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了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她总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欢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个小时里,面对棘手的差事,她总是尽量回避,结果,工作就被拖延了下来。心理医生建议:按一天工作七个小时计算,一个小时的痛苦,加上六个小时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小时的幸福加上六个小时的痛苦划算。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自己。写作对于我来说属于脑力劳动,比起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得心应手的工作相比,写不出来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而为了不去面对这种痛苦,我常常选择延后或者逃避,“今天不为待明朝,车到山前必有路”,“灵感”成了我给自己没有完成的借口。
不是我写不出来,只是不曾想过“如何克服卡壳”这个困难而已,这里就涉及写作技巧,这也是我需要提升的:当没有灵感支撑的时候,怎么让写文章依然有信手拈来的快感?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提高我的写作技巧,坚持阅读和更新。把“灵感”所得变成素材的一部分,而不是把“灵感”当成素材的全部,仅靠着“灵感”去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