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挑起人间生计,一头担着天地良心
原创2016-03-08请关注微信号:FOD工具控
良心的权衡
秤,作为民间日用品的衡器在中国存在数千年了。
杆秤同时也叫手提秤。杆秤的流行应当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从前,它可不叫杆秤,叫“权衡”。“权”就是秤锤,“衡”通“横”,就是秤杆。我们从古代人对它的称谓中可看出,杆秤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杆秤
传统制作
对于工业文明的冲击,使杆秤退出了生产领域,当它从日用品变身为收藏品,若干年后成为文物时,你会发现,杆秤是一种记载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而手工制秤则是一种需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留下来的
做秤是一门精致的手艺
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复,有一百多道工序。现在由于材料太多已机制,所以工艺较以前大为简化,但是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筒套、配砣、装钩、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岁月的传承
传统的手工制秤艺人越来越少,但在他们的心中,对每一杆秤都是自己的道德与良心,一厘一毫都错不得。秤是良心,是一种心的传承。心里多了一毫也是高了,偏了一厘也是远了。
准点的星辰
引用資料: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來自網絡
手工艺人
老的手工艺人在消失,让我们将这些传承流传下去。海盐县沈荡古镇,从事制秤六十多年的韩水金和陆芝芳老人是制秤世家出身。韩水金十几岁就学习制秤手艺,1953年从萧山老家到沈荡镇开了家秤店。妻子陆芝芳老家在乍浦,十四岁跟随父亲学制秤。
制秤木料
打眼、嵌丝
老人给杆秤镶铜星
古老的校正砝码
注标
一生有多久?只不过是和你在一起,做了60年的秤杆罢了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寺后塘巷,年过七旬的张师傅开着一家传统木杆秤店。张老从23岁开始学制木秤,这一坚持就是半个多世纪。在张师傅的手中,小到250克、大到450斤的秤他都做过。这一辈子到底制作了多少杆秤,早已无法估量。随着年岁的增长,张师傅的眼力已大不如前,戴着400度的老花眼镜,他说,现在做一杆秤,靠的是用心。
打磨
打眼
制花
安装五金件
张师傅的部分工具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木杆秤应用历史悠久,曾是民间必备的衡器。古镇柴桥早在明清年代即已形成街市,农历“一六”大市、“三八”小市,老街长1335米,宽7至8米,拥有百年老店及老字号50多家。由于柴桥是原镇海江南地区商贸重镇,建国前商贾交易多用木制杆秤,从而衍生了百年老秤店“董复兴秤店”。
选料
打眼
钉秤花
穿绳
董氏木杆秤传承人郑银娥
今年63岁的文志飞说,遗传2000多年的中华文化活文物遗产,以及文家祖辈三代单传下来的制秤手艺不想在自己手中丢掉。
文老的秤心
老秤
制作
文志飞能制作称重精度达0.1克的杆秤,秤杆用牛骨制成
做秤就是做良心
做秤不是手艺的事情,是心的事情,心里想着的东西尤为重要,虽然做出来的是一个工具,但它从此就是一个标准。你控制了它,它再去控制一个无边的世界。
汇编文章部分文字資料來自:google图片来自:互联网交流社区。引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为原网站及作者所有。原创文字归编撰者所有。
本文由以下FOD工具控病友会成员汇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