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两个典故,一种现象,一个现实,都藏在这首小诗里面

两个典故,一种现象,一个现实,都藏在这首小诗里面

作者: 来点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7-23 16:50 被阅读0次

背纹“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写过一首《满江红》,中间有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此词气魄如何,自有论证。今日单说里面提到的“功名”二字,就有好大的文章可以述说一番。世间人,谁又能够逃脱的掉这两个字得枷锁。

功名利禄到底好不好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无法用简单的好坏与是非来给予回答。判断一个问题的正确与否,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解决的话,最大的基石就应该是对人类有益或无益。如果人类社会完全变成一个无欲世界,进步或者将会成为一个空谈。在某种程度上,欲望是人类攀登自身进化高峰的一条阶梯。

《古兴》

【唐】薛据

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道在君不举,功成叹何及?

作者薛据,唐朝开元间诗人,为人崇尚骨气,作文亦然,铿锵有声色。薛氏为河东望族,有兄弟七人,行三,故人称其薛三。和唐朝大诗人杜甫、王维最为友善,有诗来往相赠。于开元十九年登进士第,天宝六年又中风雅古调科第一,晚年隐居在终南山别业。

根据以上的人生阅历来看,按说诗人在“功名”的获取上,至少要比他的好朋友杜甫要一帆风顺。然则,“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这两句诗,偏偏又把诗人的窘迫状况描绘得格外凄切。这说明什么?诗人看样子与自己的朋友们一样,在“功名”这条道路之上也是不得意的。

在这里,诗人连续使用了两个典故:“明珠暗投”和“卞和献玉”。这两个故事讲述的内容,都是与个人才华无法得到赏识有关。如果去典籍里面查询一下,就会发现与此相关的诗句,真多。“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张子容《璧池望秋月》),“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李白《留别贾至舍人二首》),“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高适《送魏八》)。

似乎,古代的诗人们,都被“功名”这道障碍伤害的不轻。的确,从小受到圣人教诲的古代学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真理,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灵魂之上。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论他们遭受到如何迫害,在他们的理念上一直有这条真理在支撑着。或许,这便是人之所以能够为人的原因吧。

在对待功名这件事情上,除非真正能够“淡泊名利”之人,根本没有几个是可以给予忘怀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患得患失,无法释怀。“道在君不举,功成叹何及?”据《唐才子传》记录,薛据参加吏部官员考核之时,曾要求授予他京兆府万年县录事之职,可惜因为他朝中无人缺乏后台,最终只能被改授涉县县令。

这种现象,这种遭际,无论是过去,抑或是现在,不管是身处何等国度,何等族群,都在无声无息地发生着,演绎着。至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能是热切中的盼望,殷切里的期望,却不够现实,也难以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 两个典故,一种现象,一个现实,都藏在这首小诗里面

    背纹“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写过一首《满江红》,中间有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此词气魄如何,自...

  • 详解这首争议小诗的诞生及含意

    这首只有八句总共四十八个字的小诗,我就是借鉴、引用了九个典故和前人的诗句,这我从不否认。 本人的诗词,借用典故的颇...

  • 土偶桃梗,诗词典故,写一首诗

    大家好,我是云中雁 先来看一首小诗: 白云染花色,叶落已秋深 追忆二十载,飘零桃偶人 这首诗,用了一个典故“土偶桃...

  • 这首小诗

    诗 是情的传达 是感的流露 是爱的宣泄 是寂的出口 这首小诗 如果是写给母亲 那它 会是 寸草春晖 晨昏定省 如果...

  • 我们都会听到杯子破碎的声音

    特别喜欢北岛的《波兰来客》这首诗。我想,即便你平时不读诗,生活很现实很不诗意,相信读了这首小诗,也会被戳中心里某个...

  • 忘不了的一首小诗

    实在想不起是在小学还是初中读过的一首小诗。 记得当时读了这首小诗,只觉得太美了,就把这首小诗记在了一个塑料皮的日记...

  • 论语学习||求仁得仁

    这个小结里面涵盖了两个历史典故,伯夷叔齐相互谦让的典故以及卫国父子争夺王位的故事。我特意百度了两个历史典故,作为理...

  • 《锦瑟》中的第一个典故

    李商隐的《锦瑟》,很不好理解,可是跟着叶嘉莹老先生去读,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理解它,首先得知道里面的典故及典故表达...

  • 适合儿童读的诗(三)

    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小诗相信大家都学过,都会背诵。这首...

  • 喜欢这首小诗

    床上谈话 最轻松的事莫过于床上谈话躺在一起,聊一些久远的往事是两个人彼此坦诚的标志 但是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沉默中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个典故,一种现象,一个现实,都藏在这首小诗里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uh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