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9-02 11:59 被阅读0次

古往今来,试问哪个女子不向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美好爱情,但是在历史上就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与丈夫,却主动选择为丈夫纳妾。

这位才女是谁?又是为了什么让她做出这般举动?

她就是才学堪比谢道韫的清朝女诗人汪端,一个惊鸿才绝的女子。

虽说矢志不渝的爱情在古代是稀缺品,但是对于汪端来说,著书立作的梦想才是她的人生追求。

汪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才女汪端的人生,去见证她坚定的不凡心性和高超的写作志向。

1.读书过目不忘,且极有主见

公元1793年,王端出生于浙江钱塘江畔的一个书香世家里,祖父汪宪是著名藏书家,父亲博学多艺,家中其他长辈有不少名家学者和当朝为官的政治家,家世不算显赫,却也能让汪端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还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端是家中老幺,格外受宠,由于冰雪聪明,深得父亲的疼惜,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除了会陪玩,还十分重视对她的教导。

在汪端七岁那年,父亲曾让她现场为春赋诗一首。

王端浅笑一抬头,见有两春燕在枝头呢喃不已,随口吟诵:“寒意迟初燕,春声静早鸦。”汪瑜听了,感到十分欣喜和惊讶女儿能作出如此作品,这句诗从平淡处起笔,却描摹出自然之美,已经有了名篇佳作的雏形。

当时汪端所作的《赋雪诗》被人认为是“此女诗情胜似小韫”,也就是说,她所作之诗与东晋时女诗人谢道韫所作之诗相提并论,因此,汪端便有了“小韫”小号,这也彰显了她的才情。

父亲见女儿天资聪慧,非常重视她的教育,搜集历代诗词作品让女儿吟诵学习,而且还教她如何鉴赏诗词,而汪端从此也埋下深爱诗词的种子,想在诗词领域绽放属于自己光彩。

在教导过程中,父亲发现汪端女儿年纪虽小,记忆力却十分惊人。她对读过的诗集作品的熟悉程度非常高,只要你提上一句她就能接下一句,即使是木华长篇的《海赋》,她只需要读上两遍就能一字不漏背诵下来。父亲也因为汪端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感到惊叹和自豪。

汪端不仅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从小极有主见。

汪端从小对有明一代诗歌就有自己的看法,她父亲曾取宋元明及本朝人诗集给她读。但是汪端阅览宋元以来诸家诗集,往往“一阅辄(zhé)弃去”,只会在自己的桌面留下高启和吴伟业这两家的诗集。

父亲不解为何,她答道“梅村(吴伟业)浓而无骨,不若青邱(高启)澹而有品”,意思是,她认为吴梅村的诗词情感少了风骨,而她比较认可高启内敛的诗词,品味比较高洁。从此,汪端只把高启的《青丘集》作为自己学习诗歌的标准。

有主见不是什么都要,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这种品格尤为难得。

汪端正是如此,自小能分辨所喜,分辨何为自己的学习导向,在诗歌的海洋中有自己的定力和主张,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留下,不喜欢不会为其再浪费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学习。

汪端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她熟读了各种诗词典故,诗歌鉴赏能力变得越发精湛,思维格局也比同龄人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她能著书立传的重要支撑。

2.因才华卓然,加入名门之家

父亲不仅重视对汪端的诗歌才能的教育,对她的终身大事也是格外上心。听闻友人称赞著名诗人陈文述之子陈裴之才华超然,还特地到当地查实了一番。

陈裴之系出名门,其父陈文述是著名诗人,受家世熏陶,文采出众,汪瑜也因其笔下的《春藻堂初集》对他高看一眼,当即属意他作为汪端未来夫婿,让友人为他们牵线做媒,与陈文述结秦晋之好。

公元1087年,在父亲的撮合之下,芳龄十五的汪端与陈裴之订婚。

好景不长,汪端刚订婚,她的长兄和父亲接连病故了,失去至亲的汪端被接到姨母家。

汪端失去至亲,心境不佳,整日独自在房间与诗词为伴,默诵唐诗,每每遇到动情处便痴笑不止,长此以往,旁人见状皆认为汪端是书痴。

虽然汪端整日沉浸在诗书的世界,但诗歌也让她在悲痛的心境中找到出口,不断为她锻造了面对世界勇往直前的利器。

所幸汪端皆为文人的姨父姨母呵护,他们见汪端诗歌才华突显,便有意悉心教授其选诗,每次汪端所作的诗歌,都会为她指点一二,让她的作品精益求精,文采也越发出类拔萃了。

汪端与陈裴之

公元1810年,十八岁的汪端嫁入陈家,就这样汪端一脚迈入了高等学府的名门之家,对诗歌的学习也更加勤勉,晨书暝写。

风流自赏的公公陈文述称赞道“闺房之中,各以诗稿就正,擘笺[bò jiān]分韵,恒至夜分。”

婆婆曾在家中举办的诗会中特地命汪端给花海扁舟图提诗一首,她也毫不怯场。

汪端沉吟片刻,用一句:“又疑罗浮仙子颜冰玉,一笑嫣然隔修竹。”展示了她已趋成熟的才华。

这正是她的才华卓然,品行恭谨,夫家曾用这样的诗句称赞她:“应笑痴人有痴福,果然佳妇胜佳儿。崔卢门第吴犹愧,鲍谢才名我所知。”

也正是夫家营造了诗歌自由畅达的氛围,使汪端立下“明珠翠羽非吾好,善病工愁未是痴”的写作追求。

不得不说汪端嫁入名门是幸福的,遇上同样才华斐然的良人,这离不开为其蕴养文学涵养的家庭。

汪端也是幸运的,她能够在姨母家和夫家长期吟诗作赋,并且每个阶段都能有幸得到满腹经纶的长辈指点一二,使她提升了鉴赏和评价诗歌的水平,不断增强了对诗歌的思辨能力,为其后来的著书立说奠定了厚实基础。

3.抛却浪漫生活,一心追求著书立作

在当时的世人眼中,汪端夫妇的婚姻生活就如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般,恩爱且风雅。两人时常吟诗作赋“花落琴床春展卷,香温箫局夜谈诗。”恩爱有加,日子十分其乐融融。

婚后3年,汪端长子早夭,而次子身体也十分羸弱[léi ruò]。不久,公婆双双病倒,这使得她身心俱疲,年仅25岁就患上了精神衰弱。

病痛交加的汪端深知自己当前的身体情况,如果继续要操劳家务和分心儿女情长的话,她是完全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深耕自己的学术创作。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时的她面临的是浪漫爱情与伟大志向的抉择。

苦思冥想多日,为了完成著书立传的远大志向,她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和丈夫分居,为丈夫选择了德才兼备的王紫湘作为妾室,亲手把深爱的丈夫拱手让给了她人。

汪端的举动得到夫家的认可,而王紫湘也十分爱戴汪端,事事为她着想,家庭内外的琐碎之事都处理得仅仅有条,可惜的是,这样勤恳的贤内助两年后却病逝了。

也是这两年光阴,汪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伏案著书,努力完成之前她想以批评性语言写下自己对明代诗史的认识。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真的完成了《明三十家诗选》,充分显示出汪端不同于以往闺秀诗人的品味和气魄。

汪端34岁那年,丈夫陈裴之抱病身亡。尽管屡次失去亲情的打击,让汪端的心境孤苦丛生,但她从未停止对著书立传事业追求的脚步。

公元1838年,汪端逝世,年仅四十六岁。

汪端一生中写了上千首诗,题材涉及怀古、思妇、咏史、咏物等类别,较为著名的有《自然好学斋诗钞》和《明三十家诗选》。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女性的批评印迹,著名女批评家恽珠赞其“深于诗学”,“知人论世,卓尔大家”。

古代女子为了守护初心,比男子需要更大的勇气。汪端不忘初心,全力燃烧自己短暂的一生成就了自己的学术创作。当世俗女子醉心于花前月下的你侬我侬之时,学识超群的汪端却能抛却烟尘生活,一心追求著书立作留芳于世,在女性诗词写作疆域里成就一番伟业,令人称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ux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