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家里各类功能相似的物品“堆积如山”。如何让乱糟糟的房间变得干净整洁呢?介绍一本实用型书籍,那就是——《断舍离》。不同于普通的收纳整理教材,它的重点不是教我们如何整理和收纳,而是教会我们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
在这场断舍离的运动中,主角永远是我们自己。收拾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把现实空间和心灵空间的杂物清除出去,变成一个“灵魂有香气”的人。
一、不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类似极简主义。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山下英子费尽心思所写成的《断舍离》,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时刻保持房间的干净,这场运动最大的精髓在于认清当下的自己并加以不断完善。这也是它较于其他整理收纳书更有价值的原因。
该书的主旨是向我们介绍如何在收拾的过程中坚持“以自我为主角”的原则,实践断舍离的思维和行为法则,扫除外在环境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繁杂,从而达到通透、舒适、快活的人生状态。
简而言之:
断,即绝不添置非必要品;
舍,即在筛选过程中,只保留当下最合适、必要之物;
离,即通过断舍提高生活品质,认清自我,心情愉悦。
二、如何进行断舍——当舍不舍,反受其乱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保持房间的清爽,不在于怎么整理,关键还是要学会“舍”。如果想要得到一个简洁纯净的世界,首先要学会放弃。当然,这么说还是很抽象,可能你会想,我也知道要舍啊,可是怎么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扔不掉的三种破烂儿和无法扔掉东西的三种人
1. 还在用的东西:其实并不喜欢,只是将就着用的物品。
逃避现实型:收拾房子的首要前提就是常常在家。但看到乱七八糟的房子后,本来就不想回家的人就更不愿意待在家里了,心想,干脆就尽可能地不回去吧,反正那地方对我不具有任何吸引力。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朋子女士嫁了一个并不爱的人,当初结婚的时候,她带来了两个装满和服的陪嫁箱子,每一天,她都过得异常煎熬,于是尽量减 少待在家里的时间。而没有女主人在家收拾,房子散满着杂物,这种乱七八糟的空间情景让回到家的朋子更加困恼不堪,于是干脆就选择了逃避。她并不是没有想过离婚的,但每次看到这两箱和服后,子女、父母还有经济的因素会一下子跟她自己的心灵较真起来,也正是这两箱不舍得扔掉的和服竟然让这段不如意的婚姻又持续了10年。后来,也正因为断舍离的触动,让朋子真正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离了婚,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2. 充满回忆的东西:这类物品可能主人永远都不会再用,只是因为充满回忆, 因此,物品像被下了咒语一样有着无比强大的能量,让物品主人一直无法舍弃。
执着过去型:把过去的物品都收藏起来,因为这些物品充满了回忆,并且数量大得惊人。这是另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变相逃避,总是活在过去。
3. 不用的东西:因为心怀不安,所以一直存放着,怕哪一天会用到。
担忧未来型:所有的物品都要留着,因为指不定哪天需要用上,但也许这个“哪天”永远都不会来临。有忧患意识是好的,但过度的“未雨绸缪”却折射出安全感的极度缺乏。很多的老年人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四、实践断舍的办法
第一,着眼于现在。
第二,取消“客用”物品的“专人待遇”。
换句话说,勿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例如,有一次,我逛商店时,买回了一套咖啡杯具,想着以后朋友来家里聊天时可以用到。结果,一年下来,也只用过一两次,其他时间都闲置。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
第三,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当下想做的事情要赶紧去做,切勿拖延。
断舍离带给我们最长久的变化大概如同这句诗带给我们的心境那般。换种思维思考我们的生活,从“拥有”中解放出来,摆脱“物欲”的控制。断舍离的真正目的不是降低生活质量,而是提高生活的品质。扫除不仅能清除空间杂物,也能扫清精神垃圾,为我们创造一个通透空灵的内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