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伐纣,后周公分封,他被封齐国之侯,成为齐国的始祖,因而也被称作姜太公。
齐国有一位被百姓称赞品德高洁的名人——华士。人们之所以认为他是难得的贤人,只因他从不谄媚权贵、屈服强权,并放言:“我立志,不会向天子称臣,亦不会和其他诸侯套近乎。”
姜太公听说此事后,便试探着命人传召此人觐见。谁知,此人果真特立独行!
第一次传召——我不去;
第二次传召——我真不去;
第三次传召——我就不去!
这可不就惹恼了姜太公!好嘞,事不过三,不来——杀了罢!于是落得个被诛杀的下场。
周公不明白了,问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疑问:“华士在齐国声望不凡,被那么多人认作志行高尚的贤人,你就这样把他杀了?”
也许还有人会想:堂堂一地之侯,大可不必这样小气吧?
姜太公于是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种不臣服于天子,也不和诸侯交往的人,难道还要指望他来向我称臣并和我结交吗?既然我不能够使他俯首称臣、和我结交,那他就是要被我抛弃的人!我一连传召请见他三次,他却充耳不闻,也不乖乖前来见我,就是个叛逆的齐民!要是齐国人把他当做榜样,纷纷效仿,那还能指望他们拥戴天子吗?
浅显来看华士被诛杀的事情,姜太公这是典型的“得不到,就毁掉”的做法。
而我们熟知的《封神演义》,其中姜子牙本性也是厚道老实之人,是个怕老婆的“钓友”。
事实上,他虽然也以积善修德、明道行仁来辅佐姬昌,但太公可还是一位胸怀韬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就连孙武、鬼谷子、诸葛亮等人都学习借鉴其兵法理论,被奉为兵家宗师。
那么这样一个人,考虑问题必然是全方位的。也许他也曾在内心赞赏华士宁折不弯的品格,但从国君的锐眼来分析,这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而在试探之后确定,这个影响力对于诸侯之地的统治来说是起负面作用的。既然无法将他转变有利影响,那么只有毁掉!
当然,太公采取这样的做法,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以国君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并决策的。在我们看来这并不是良善、宽宥之举,但却是智慧的。
它对于我们现今的启发应该是:处理事情应考虑周全,由小见大,有大局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