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漂洋过海来寻亲,22年前的天坛弃婴回来了》,文章的开头还附有一张母女相拥的照片,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神情牵引着我一直看下去,我想知道她讲述的是怎么样一个故事?
背景故事:
22年前,一位姑娘(后取名菲菲)不满周岁的时候,被父母遗弃在北京天坛公园的一棵柏树下,并且右手烫伤了,伤口发黑。在民警的帮助下,她留在了北京的福利院,度过了5年的童年时光。在2000年,被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对美夫妇收养,并远赴美国生活。在美国养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并回到中国寻亲。
看似很平常的一个故事,我却被其中的一段过程深深吸引。她来到美国,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陌生的语言,虽然家人都很友好,但她依然很敏感和听话,她只能在学习上认真勤奋,学业遥遥领先等方面弥补自己事实上不是一家人的事实,始终不能完全融进对她友好、热情和充满爱的家中。
直到有一次,她做了一个决定---故意捣乱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她的父亲给草坪浇花的时候,她一反常态趁着爸爸不注意,拿起水管就追着弟弟跑,弟弟被浇了个透,跌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让她停下来,她却拼命奔跑,还将水管对着天空喷洒,院子一片狼藉。在爸爸的指责中,她却很期待爸爸能够批评和指责自己,甚至希望他能惩罚自己,爸爸觉得很奇怪,她说:“当然不害怕爸爸的惩罚,因为爸爸惩罚我就说明我和姐姐、弟弟是一样的”。多么质朴的一句话,让她的内心对爱的呼唤被父亲听到,父亲为了让她获得更多的爱和安全感,通过邀请乐队的叔叔阿姨做客、去野外野营等方式打开她的心门。也是因为父亲的这些举动,慢慢地,爱在菲菲的心里滋养,让她在爱的浇灌下成为一个勤奋聪慧又热情善良、友好感恩的人。才有了后来她要回国寻找曾经帮助她的人和她日思夜想的亲人。故事的结局很好,亲生父母相认,在北京成立香水品牌,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对未来无所畏惧。
她能成为这样一个充满爱和善良的人,我相信美国父母的教育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被遗弃,让她产生的是“我是不可爱的,我是不好的”信念,如果就此发展,她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另外一番模样。养父母通过爱的唤醒和给予,让她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幸福的,值得被理解的。这种爱的给予,也许就是我们在养育孩子中的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不可爱,不幸福、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总之,很多不好的感觉总会在某一时刻席面而来,那么的难受、无奈、无助。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青春期的一段历程让我记忆犹新。当时的我对父母充满叛逆和富有攻击性,自我认同缺失,总是唱反调,他们的友好或者责备,我都觉得那么刺耳,可能就源于我安全感的缺失和爱的不充盈吧。所幸,现在的我不断学习了心理学,才明白爱可以被浇灌。很多的孩子在内心的爱不能够得到的时候,可能会通过很听话的方式来获得存在的价值,也有一些人通过破坏、攻击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我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源起都是因为对爱的渴求,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呵护和被爱,所有的行为都自然而然的化解了,我真心佩服美国父母的耐心和爱心,正因为他们的爱的付出才有了那么健康成长的菲菲,所以菲菲是幸运的。
回顾我们四周,还有无数的孩子依然生活在自我的缺失和迎合别人的生活中,如果爱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我们的下一代会成长的更加茁壮和健康,希望“希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不会成为纸上的一句口号,从爱中做起,会还你无数的爱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