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
《易经》14

《易经》14

作者: 麦秆菊晓洁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11:05 被阅读0次

    《易经》

    第十四课 《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知道,《易经》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后来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一翻到了新的一页,所有的一切也都发生了变化,古老的《易经》在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已今非昔比,那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呢?

    对此,一些国内的学者专家进行了分析,他们将《易经》与中医,与建筑、现代物理学、现代遗传学等学科联系起来,认为《易经》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易经》与中医

    今天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只有医学不同,分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中医和西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各自独立地朝向一个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则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

    (1)医易同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样的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的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则都与《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

    而西方医学则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方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提供了新型的技术和设备。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出现;从最初使用的显微镜到目前的CT、核磁共振,西方医学的成就和优势也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2)对现代难病的防治,中医更具优势

    西医的这种诊断手段,是中医所望尘莫及的,但却并没有让传统的中医由此而衰弱下去。其实原因很简单,随着近数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也面临了日趋严重的报复:一方面,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一方面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让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严重失调。这就产生了新的医学难题:首先是疾病谱的不断翻新,一批批为西医所棘手的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再就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也使得保健养生日益成为了医学科学的主要课题。

    西医在这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是由于这些病症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这就让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常常难以奏效。但是西医之短,却恰是中医所长,中医的整体动态观察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中医的逆向思维方式,则可以从疾病所显现的症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的辩证施治,不仅可以根据其出现的症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

    (3)《易经》的整体思维模式受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中医的这种整体思维特点则来自于《易经》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西医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的主体思维模式不同,中医则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与外在世界的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发展则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中医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中医认为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平衡,从而避免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

    中医的这种来自《易经》的古老而独特的整体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认真地探讨人体内部与外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越来越受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方晓整理于《图解易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经》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bj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