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值班,中午宝爸来接我回家吃饭。宝爸说:“上午出去时,看到小区附近有个摆摊卖书的,15元/斤。” “啊?!这么便宜!走,去看看呗。”
到了地儿,发现是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那里卖书,买书的人不多,书的块头都很大,质量也不好,很明显的是盗版书。曾经在书城买过类似个头的书,在促销区,15元/本,质量也比她家好,但是最后还是挑了三本,一共65元。
回到家后,妈妈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有个摆摊卖书的,我们去买了几本。”我晾晾手里提的红色塑料袋。
“就喜欢买,看不看呀。”妈妈笑着说。
“嘿嘿,看。两本他的,一本我的。”我有点底气不足的回应道。
是的,自从领了工资以后,就特别喜欢买书,但是,说真的,不如从前那么爱看书了。一本书总是打开容易,看完难。这几年的阅读量都不如当年中学时一个暑假的阅读量。现在的我们总是会以没时间为借口,工作忙,事情多等等,其实呢,是心静不下来了。快餐文化的到来,各种网络信息的发展,娱乐至上的思想,就像清水煮青蛙,慢慢地麻木了我们很多人的神经,开始了不自觉的沉沦。对于处在二八分类法中八里的我们,好像越来越难做到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读经典,读一读一些需要耗费脑力的书。慢慢的,我们越来越不会独立思考,越来越习惯了安于现状。
尤记得曾经没书的日子里,对书的那份喜爱与渴望。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藏书,自己手里也没有零花钱,更是买不起书。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侯,语文老师让我们找课外书看,我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几本我叔叔的中学课本,大概是七几年的书,泛黄的纸张,小小的字,几乎没有图片。我还一本正经的去问老师,这书我能不能看。
那个时候,最爱干得事儿就是偷我姐的课本看(我姐很爱惜她的书,轻易不让我看,尤其是她正在学的)。我姐高我两届,正好我们的书又改版了,所以好多内容都不一样,于是当我看完了她的旧的《语文》课本和《思想品德》,就去偷的新书看。每次都提心吊胆的,好几次被她逮到,免不了挨训,每次我妈都向着我。记得有一次我趁她去上晚自习,把她的新书《站在北极光下》偷来看,看的入了神,忘记在她回来之前装回去,被她逮个正着,把她气得不行,因为她还没包书皮。我们俩小时候那简直就是水火不容,现在长大了,倒是好多了。那时候最喜欢下雨天,因为不用去干农活,可以窝在床上随便看书,而妈妈则在一边织毛衣。那个时候,我们家还是那种土抷的老房子,冬暖夏凉的,我和我姐的床就在小窗户底下,所以一边听着雨声,一边看书的感觉,真是太惬意了!直到现在,我都钟爱下雨天。想想那时,啊,真好!
那个时候,爸爸总认为看课外书不好,不许我们看课外书,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红楼。记得大概六年级的时候,二爷爷家的大姑给小姑(与我同班)买了一本《雾都孤儿》,我借过来看,被他发现了,就给收走了,不许我再看。所以我后来都是偷偷的借书,偷偷的看。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偶然在我爸的枕头底下发现的,每次都是趁我爸不在家,偷偷的看。直到初三暑假,我跟附近的人去河西(我们家住河东岸)的板材场打工赚了二百多块钱,开始到我们集市上的书摊那里去租书看,0.5-1元/本/月,偶尔也买几本,他也不再限制我看课外书。
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学校里有一个大大的图书馆。然而读大学的时候,本来就不多的课余时间,一半给了勤工俭学和社团活动,一半给了电子书。那时候,电子书盛行,同学间互相传输各种网络小说,我也就很少再去图书馆,偶尔一时兴起借了一摞好书,亦是到了期限原样还回去,难得完整的看完一本。直到后来要毕业了,才猛然惊觉,才恋恋不舍。
逝去的时光,无论你怎样千呼万唤,也不会始出来,所以好好珍惜此时此刻。于是今年,制定了一个容易实现的读书计划:每月两本书,并且记录每本书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以此,更好的督促自己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