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旨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恰好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传播学的水来自何方,为何流淌。罗杰斯为我们勾勒的这部传播学史,不仅是一部宏观的历史,追溯了最深的理论渊源,而且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腻的笔墨介绍了历史人物科研背后的故事,堪比美国近代社会科学史。
罗杰斯的这本书以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三个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四个先驱者(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和以及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和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集大成者施拉姆为主要结构,向我们展现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长过程。
本书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内容编排,运用综合的讲述和传记式的方法,在人的基础上来阐述了传播学的发展史。随着人物和时间的脉络,在传播学历史的发展中,涉及到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为据,讲述了传播学是如何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以及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学科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勾勒了庞大的理论体系。
作者背景
埃弗里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也是世界颇有影响的媒介研究者。他开创了传播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也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此外,在学术界,罗杰斯的名字几乎就是研究“创新扩散”的同义词。他最早出版于1962年的著作《创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几乎成为新科技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他20世纪50年代在衣阿华州学习,曾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新墨西哥大学传播和新闻系教授、系主任等职。
60年代以来,罗杰斯撰写或参与撰写了大批传播学著作和论文,包括:《创新的扩散》、《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传播网络:趋向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经验的传播学派和批判的传播学派》、《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议程设置研究:它在哪里,它往何处去?》、《90年代的艾滋病:一个公众问题的议程设置》、《回溯与前瞻:百年传播学》、《从布莱尔到施拉姆的传播学和新闻学:一种沉积》、《传播学中的信息论的历史》、《议程设置研究分析》、《传播学史》等。
《传播学史》这部50余万字的著作更全面、更清楚地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当代传播学学者的心路历程。罗杰斯沿循着传播学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梗概及梳理
(传播学史的重点章节为5、6、7、8、9,次重点章节:10、11,再次重点:2、3、4)
第一部分为第二、三、四章,主要介绍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
19世纪的三大智者都是欧洲人,分别生于英国,奥地利和德国。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其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精神。
”
众所周知,传播学发展于美国,但起源于欧洲,19世纪三大智者分别生于英国奥地利和德国,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主张“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进化论的观点为1900后在美国芝加哥学派指引了方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维也纳,该理论产生于弗洛伊德对维也纳的著名医生布洛伊尔谈话疗法(也就是所谓的“宣泄”)的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选择作为一名医生,正是因为阅读了达尔文的书籍。马克思早期是一名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后来受到L.费尔巴哈的影响,成为一名反黑格尔主义者。25岁的马克思转向了共产主义,1845年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认为:冲突和斗争才是社会进步的引擎。
三位伟大的社会理论家的思想,跨过大西洋来到美国,对美国的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吸引;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后来的拉斯韦尔的研究和霍夫兰说服研究也能找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子。
第二部分为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阐述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
“传播学在美国的开始是这一领域之欧洲起源的直接产物。1930年左右,由于希特勒的上台,学术思想跨越大西洋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其传播业也十分发达,毋庸置疑美国是传播学的奠基大国。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发展,很大原因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美国,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三大学派。衍生的许多学派中,最著名的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非常非常重要。芝加哥学派的R·帕克在柏林大学随西梅尔学习时,获得了对于报纸在舆论方面的作用的洞见。后来,帕克把西梅尔的这一理论视野转变成美国大众传播的经验主义研究。同时,芝加哥学派对美国社会科学的重要影响被完好地记录下来。
同时,该部分内容包括芝加哥学派、拉斯韦尔和宣传分析、拉扎斯菲尔德和大众传播效果、勒温和群体动力学、霍夫兰和说服研究、维纳和控制论以及香农和信息论。其中不乏对一些知名学者的探究,例如A·孔德和他的实证主义,以及在巴黎大学稳坐社会学第一把交椅的E·涂尔干。另外,现代社会学的创立人之一G·西梅尔,对芝加哥学派产生了影响。后来,芝加哥学派的R·帕克在柏林大学随西梅尔学习时,获得了对于报纸在舆论方面的作用的洞见。帕克把西梅尔的这一理论视野转变成美国大众传播的经验主义研究。
通过这些美国传播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对传播的贡献来进一步深化了对美国传播以及世界传播历史的认识。达尔文和进化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是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三大思想渊源,通过梳理这三大思想对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传播学研究传统的划分问题。
第三部分为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领域的建立。
通过前两个部分对传播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该部分又回到了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的身上,表现了他对于传播学建立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述说了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成立研究机构以及对传播学领域建立做出的努力。
虽然在第一部分之前已经提到了施拉姆,在最后一个部分又花了重大的笔墨来详细的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传播学的建立过程。在作者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施拉姆如何在现实的艰难险阻中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在美国建立起来。最后,罗杰斯也为我们提出了传播学的发展方向,指出美国主流传播学针对媒体效果的研究还存在着狭隘偏向,并提出了如今仍极具价值的新课题。
全书点评
该书以宏观的理论概述为框架,以微观的历史人物故事为填充,为读者生动地讲述人物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描述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程,勾勒出贴近生活的历史,而且为读者揭示了最丰富生动的社会科学史。此外,书中运用了很多图标和注释,给书的主体部分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和解释,使整本书更加饱满也使正本书的逻辑线更加清晰、更有重点。
第十一章 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 P447
其次,就是兼顾专业和通俗。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十分有代入感,通过深入不同主体的故事,形象地展现了传播学从孕育到萌芽,再从萌芽到生长的全过程。纵观整个传播学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传播学的知名学者其实并不专一于研究传播学,他们往往来自心理界、数学界等等不同的学术领域,将不同学术贯通融合进而推动传播学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丰富和广阔的背景为他们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使得传播学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传播知识的同时,不要有局限的思维,要跨越不同的领域去挖掘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认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缺少概括性的总结,让人在阅读的时候难以集中精力、抓住书中的关键。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太偏向于故事的有趣性,忽视对传播学理论的重视,在传播学史上显得最重要的理论无法突出出来。
再者,每一篇章之间连贯性不强,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无法构建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主线。
不过总得来说,《传播学史》这本书的确受益匪浅。虽说开始的确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和人物介绍的内容对于传播学了解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E·M·罗杰斯.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藕海云.读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有感[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218-219.
[3]芮必峰.传播学的视野——读E·M·罗杰斯《传播学史》札记[J].新闻记者,2006(11):68-70.
[4]殷晓蓉.E.M.罗杰斯和他的《传播学史》[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30-32.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