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孩子,这个世界上谁是撒谎精,很多孩子估计会说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总之,在孩子眼里,大人爱骗人,大人不可信。话说回来,为何很多大人会对孩子“说谎”?
有的人说,我没有说谎呀,哄孩子的话怎么能叫说谎呢?
有的人说,孩子还小,懂什么,今天跟她说的,她明天就忘记了。
CC还小的时候,还不满一周半,那时候早晨出门上班跟她道别,她都愉快的跟你挥手,用笨拙的姿势做一个飞吻。
再大一点的时候,她开始哭闹着不想跟妈妈说再见,哭着要妈妈。一开始家里的老人会很强势的挥手叫我快走,不要管哭闹的孩子,他们说你走后她哭累了自然会停住。说真的,我特别反感老人家这样的做法,第一次,我被推出家门,他们用一扇门把我和孩子隔离,至今依然记得隔着门板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以及自己上一整天的揪心的难受。第二次的时候,我早点起床,早点跟孩子道别,当孩子哭闹当家人推我出门的时候,我很坚定的说,不行,我必须跟孩子好好道别完才去上班。
我接过孩子,把她抱在怀里,摸着她的后背,轻声告诉她,妈妈在,妈妈爱你!轻声的安抚着她的情绪,我们之前一直有过这样抚摸和安抚的经历,她非常熟悉。很快她情绪不再激动,能好好跟我对话,这时再跟她商量。
当时刚好我想到了我们前几天去玩滑滑梯的情景,记得宝宝特别高兴。
于是我就说,想不想再去玩滑滑梯?
宝宝点头,眼睛亮亮的。
我就说,要妈妈出去上班后回来才能玩哦。妈妈快快去,快快回来,然后带宝宝玩好不好?当然孩子没那么轻易就同意,但至少情绪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了。
我想我永远不会在孩子情绪非常激动,非常着急和伤心的情况下,决绝而去的。因为一旦妈妈不顾及宝宝的感受离开,孩子因此而产生的被抛弃的感觉会深深伤害孩子,即使你出门后再回来,再次拥抱和安抚,伤害已经到潜意识中了。
那天晚上下班后我按早上跟宝宝约定的,带她去玩滑滑梯,给她一个高质量的陪伴。
第二天出门,宝宝依然有分离焦虑,依然安抚,依然跟她说妈妈下班后带她玩滑滑梯,在下班后再兑现诺言,第三次出门的时候,宝宝没有哭闹,在约定晚上妈妈回来后做什么后,宝宝乖乖点头了,我会再抱抱她跟她说妈妈爱你。每次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情也是抱抱宝宝,跟她说我爱她,跟她说今天上班好想念她,然后是陪伴她,玩她想玩的,一定让她尽兴,给她一个高质量的陪伴。这样有意识的建立起一个反射链:妈妈上班----妈妈回来后可以开心的一起玩耍;以及给她一个信息:妈妈爱她,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往后早上道别时,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宝宝期盼我早点回来。并且慢慢的,不需要特别约定晚上要干嘛,总之妈妈晚上回来的时候一定是快乐和温馨的,并能感受到满满的爱的时光。
当然还是会有宝宝情绪波动的时候,有的时候会答应她买玩具,或者买点吃的作为条件。不论是什么,我提出的条件一定是我评估过我可以做到的,并且不论工作多忙,加班到多晚,答应过孩子要做到的事我都一定做到。有一次,我买了答应要买给她的玩具,她非常惊喜,她问我为何会突然买玩具给她,我说,早上答应宝宝的不是吗?她非常惊喜和意外,因为她完全忘记了!趁此机会我跟她强调,这是我们约定好的事情,是一定要做到的,不能说话不算话,不能骗人。
有时,我会刻意安排一些约定让CC做,在她做到的时候给予积极肯定,告诉她,她按照我们的约定完成了,非常棒!
就这样,在生活中的各种相处片段中去强化“约定”的约束力和必须执行性,并且非常关键的是我们建立起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诚信履行约定的习惯。
在后续的日子里,CC看动画片,我们约定好看几集,她一般会遵守约定完成。当她在一些事情上与我有不一致意见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商量,然后得出一个约定,先什么后什么,用此约定彼此退让和彼此达成自己的目的。
总体上,在我看来,孩子能否如此讲理,来源于从一开始家长对待孩子是否“讲理”。
不因为她是孩子而不讲理——哄骗,不履行约定。
孩子并不健忘,家长说的话,她们一直都记在心里。
任何时候都不要欺骗孩子,在说话上,在承诺时把他当成年人一样对待。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是大人,不是一次两次说道理就会理解,并且控制她的情绪,欲望,和行为,做父母的总是要耐心,一次一次不断的重复,重复过程不断累积她对你的信任,不断建立你和孩子互相商量,建立约定的互动习惯。
这个过程还有更加核心的内容,就是真诚的感知孩子的内心,她的情绪,她的需要;并给予充分的理解。
下次写一篇,关于同理和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