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子
时隔四个月重新打开简书,看到自己之前的一些不成文的片段和不像诗歌的诗歌,竟然有些羞涩,虽然都是一些没有人看的东西,长期被冷落在简书一角,但是我心里也没有太多失望,毕竟写得还不值得被阅读,这本身就不需要太困扰,那只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而已,结缘简书,也不过是为了找个干净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想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可能是一直以中资之人自居,所以一半是好好做事,一半是安心生活,没有太高追求。看起来好像有点消极和“咸鱼”,可是好像也没有谁规定,身而为人,一定要积极进取。
我这样的言论好像不太适合传播,毕竟不够正能量,但我也不是“佛系少女”,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没事”“还好”“随便”,我也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喜欢生活出现空白和停滞。刚来大学时,我是这样想的:我要学很多东西,我想做自己想做的,我要独立,我的学校不够好,我的专业不够好,我要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想出了一整套的大学计划方案,精确到每个月每一周我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还找了很多鸡汤激励自己,在本子上写下很多正能量句子给自己打鸡血。
我确实很努力,在大一上学期加入部门,社团,兼职,忙到不可开交,后来在某个熬到深夜的时刻突然觉得自己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每天被各种有意义无意义的事情围绕着,被社团工作推着走,喝着枸杞爆着痘,我在某一个瞬间醒悟到:明明可以如何如何,而我偏偏选择如何如何。这就是问题所在,当我在抱怨活动太多事情太杂忙不过来没有私人空间时,发现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
舍友天天抱着手机睡懒觉,每天煲剧织毛衣,该干活的时候干活,该上课的时候上课,慢热又清闲,虽然也是贫穷,但是活得自得。两种生活方式,最后成就了两个相差无几的人。甚至是,这么上进的我,因为长期有太多琐事显得自己忙乱又毛躁,而她走在路上却是一种淡定从容的神态,精神面貌高下立见,我会开始思考,或许有时候我所谓的“努力”真的没有必要。
大一下学期,我转了专业,理转文的游离分子,自己的适应性还好,多读几本书基本上可以跟上课程,但其中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的课程实在是太好混了。话虽如此,文理科老师还是有区别的,至少在理科的课堂上,我听不到自己想要听到的那些自由的思想和更加开放的视野,文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貌似更加亲近,许多理工科的老师有科研任务,常常是在联系不到的状态。转了专业,像听故事一样听课,看老师推荐的书和电影,逛景点时开始多个心眼,关注一些吃喝玩乐之外的东西,学会用论文格式写作业,学会读完一本书之后去找相关的文献,学会写文章时找资料作证明材料,学了那么久数理化,突然转型成了一个文科生,我知道自己在基础上有很多的不足,在上课时总是勤勤恳恳,害怕自己错过什么,认真如刚入学的孩童,我内心是笃定和满足的,可能是因为自己足够喜欢吧。
我不再去做劳力兼职了。经过师姐推荐,我加入了学校一个勤工部门,开始在校内勤工俭学,为老师打打下手,做一些繁琐的整理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又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也不再需要出门奔波。
部门工作越来越少了,生活也开始有了一些空档,我可以找有一个午后约上老友聚聚,也开始注意打理自己的皮肤,为自己添了新衣服,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安排的周末,也会稍微梳妆涂上口红出现在图书馆的某一个角落。
少了很多想家和矫情的时刻。
舍友说:我总觉得你变了很多。刚见你时,你好像很胆小,很害怕很多事情,可是现在的你,特别有规划,特别自信。
听到规划这个词,我有点惊讶。我想起很久以前我为自己做的大学规划,我现在已经背离它很远很远了。
可是自信从何而来呢。上学期的自己想做很多很多事情,想抓住每一个好像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想当一个别人口中的优秀大学生,然后把压力一揽再揽,在不堪重负时流下一滴滴想家的泪,这学期的自己,虽然还是喜欢把生活安排满,但是多了很多“油条”的心态。常常觉得,大学社团,大学生活,很多东西,不过如此,很多人喜欢用“能力”来评判一个人,更多人煞有介事地过着家家,却说这就是一种锻炼,可是真正让我有所收获的,往往不是社团和兼职,而是真真正正地学习,真真正正地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世界。
2018.7.28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