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本章节一些要点摘录:
○ 大多数动物种在地球上,只在很小一块地理范围内生存。至于那些分布在几大洲上的动物种,例如狮子与大灰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个大洲上的成员到另一个大洲去访问同胞的。事实上,每个大洲上的族群,都与其他大洲上的有差别,通常同一个大洲上的不同地理区,各有各的族群,它们会与邻近族群互动,但绝不会到远方串门儿。
○ 动物对地理的“忠诚”,反映在它们的地理变异上: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族群,往往会演化成外形不一样的亚种,因为每一族群的成员,大多找“自己人”交配。在这些方面,我们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曾大部分时间都不过是一种典型的动物。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每个族群在遗传上都受居住地气候与疾病的塑模。但是人类各族群还因为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更难以交流、融合。人类学家从一个人的体表特征,大致可以推测出他的发源地,而语言学家或服饰学者可以更精确地确定他的家乡。那是人类族群一直都非常“定居”的证言。
○ 现在地球表面分割成许多政治国家,每个国家的公民,都多少享有在国境内或到别国去旅行的自由。任何人只要有时间,有钱,有意愿,就可以到任何国家去观光。
○ 世上通行的语言越少,世界村中的居民就越容易沟通,所以大量语言消失了,不是件好事吗?也许吧。可是在其他方面,也是件坏事。语言间的差别,不只表现在结构与词汇上,在表达因果关系、感情和个人责任等方面也有差异——因此语言塑模思想的方式也有差异。没有一种语言在各方面都算得上“最好”:每种语言都有独到的长处,视目的而定。
○ 现代世界的文化歧异程度缩小了,要是消失了的只有毁坏自己身体的习俗,与逼得儿童自杀的管教方式,我们不会觉得那是损失。但是有些社会的文化习俗成为世界主流模式,不是因为那些文化习俗可以令人幸福或有利于人类的长期生存,而是因为那些社会在经济与军事上的成就。我们一味追求消费,又任意破坏环境,现在我们觉得惬意,可是未来的隐忧已经种下了。
○ 虽然此后人类的文化歧异不会立即消失,至少大部分歧异没有因为电视与旅行而消失,歧异程度必然会大幅降低。原子武器会不会与我们的灭族倾向结合起来,打破我们在20世纪上半叶创下的纪录?我希望不会,我想得出的主要理由是:世界文化一体的过程已经加速了。降低文化歧异,也许是我们为了生存必须付出的代价。
*书籍信息:[美]贾雷德·戴蒙德, 王道还 译,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睿文馆)[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