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如何走进别人心里:角度、高度、深度之认知重建技术

如何走进别人心里:角度、高度、深度之认知重建技术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19-12-13 07:33 被阅读0次

    细细琢磨,心理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当我们一脸无辜悲哀的认为无人理解自己时,恰恰说明自己不能理解别人。

    从技术角度来理解别人,就是要从最基础的关键点做起。

    这个关键点就是行为、情绪、认知、个性特征等等最基础的心理现象,看似很平常,一念之转就是深思。

    从行为方面出发就是合理化解释别人言行,从情绪方面出发就是承认欲望存在与需要缺失。总之,一句话就是先接纳再改变,先同意再建议。

    从认知方面看,则是把平时习以为常的合理理念觉察到不合理,进而重建认知,加深理解别人的情绪表达与行为表现。

    我们可以从角度、高度、深度三方面,重建不合理理念,姑且认为是认知重建技术。

    认知角度上,先看个体与群体的角度误差问题。

    我们习惯化的自我中心思维,视野不够全面,导致思维定势。比如总是认为自己驾驶技术超过一般人,殊不知人人这样想,则大家都是高水平,可能吗?

    看待孩子学习也是如此,总是认为自己属于优秀范围,一旦孩子不如预期,就会责怪孩子而不是检讨认知错误,没有想到大家都如此认知,还有学习不好的孩子吗?能保证自己孩子不是不好的那个部分吗?

    这个情况也不能完全指责个体,因为客观上我们只是个体而已,表达出的是个性,不能看到全体表现,没有群体层次意识,这就是个体与群体的角度误差问题。

    还有就是主观评价与客观心理特性误差问题。

    我们习惯指点江山针砭时弊,看不惯周围人,这已经戴上了主观有色眼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差异,从出生时的先天性气质,到长大期间的环境,乃至不同生活经历经验,最后形成不同个体。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是贬义,而是客观,呈现的是不同心理特性,包括能力不同,气质差异,性格有别,用常用的话语说,就是“他就是这样的人”,有人小气,有人脾气急躁,如同个子高矮不同,你能一刀切不成?这就是评判与特性误差问题。

    认知高度上,先看因果关系与相关性差异。

    我们说天道酬勤,道法自然,大道至简,这里的道就是规律,规律的可操作性定义就是“因果关系”,我们试图找出事物因果性,也就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从而对未来有了确定性。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休谟说因果关系就是我们的心理感受,根本不是客观真实,一语道破天机。

    事情出现是无数因果作用的结果,比如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需要很多条件来保障,假如我们只是抽出一个关系认作因果性,当然就会失望。这就是因果性与相关性的误差问题。

    由此引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差异。

    因果关系存在,才有确定性,一旦因果性换位给相关性,也就有了不确定性,我们心理困惑在于只敢相信确定性,心惊胆战回避不确定性。

    《天道》中丁元英对此有个精妙解析,他从文化属性角度说养儿防老害处多,现实在于如果坚信养儿防老就是不承认不确定性,孩子孝顺与否有很多因素,孝顺不孝顺具有不确定性,这正是不确定性的体现。

    再看认知深度重建,就要认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了。

    人性首先是生物自然属性,本能欲望就是追求生存与繁衍,表现为基因自私,进化为适者生存。这在社会道德会不认可或者批判,其实就是忽视了这个基本。

    其次人有社会属性,人不仅仅活着就行,还要活的有意义,比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比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些也表现为对于生物属性的批判。

    由此会导致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也就是心理属性的矛盾呈现,心理痛苦,心理冲突。由此产生世界观: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因果与相关,可知不可知?确定不确定?

    人生观:享受还是痛苦?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价值观:对立与统一?冲突与和谐?局限与格局?自利与利他?井底之蛙与鹰击长空?

    认知重建技术,这是最深层次的认识,也是生活态度体现,必须从人性真实出发,区分客观与主观,深刻认识到心理的主观变化性,客观的相对变化性,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走进别人心里:角度、高度、深度之认知重建技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lx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