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人画画都讲究一个意境,不拘绳墨写意为先。
然而,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植物科学绘画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植物科学绘画是一种描绘植物物种的绘画形式,通常以水彩画绘制。它们通常有科学准确性,讲究科学在前,艺术在后的特性。因此这种绘画一直都是真实和逼真的代表。
十八世纪开始,地球上大部分物种已经被发掘,再加上印刷术取得了许多进步,大环境也为植物科学绘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物学画家的职业开始出现。
1750年-1850年这100年间,是植物科学绘画的黄金时代。
其实这门艺术起源于很久以前,许多文化中的早期草药的描绘,就全靠这种方式记录在册,帮助人们鉴别物种。
我们的祖先对生物学的应用最早始于农业和医药。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便有了生物画。到宋朝生物图已发展到与文字描述比肩的地位。明朝李时珍的一部《本草纲目》,更是绘制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插图1100余幅,成为中外闻名的医药经典著作;清朝吴其睿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 收集植物1700余种,且每一种植物都附有与其相对应的植物图。
在这些传统的著作当中,植物科学画都占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这些名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考证和参考的重要资料。
因此可以说,植物科学画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传播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3年,我国科学绘画先驱冯澄如先生在故乡江苏宜兴创办了“江南美术专科学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科学绘画师。此后,凭借三代绘画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植物志》和各地方植物志编写完成。
“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曾孝濂老爷子谦虚地说:“在画家面前,我懂点植物;在植物学家面前,我就是个画画的。”
可中国的科学绘画如今却在时代浪潮的席卷过后,苦苦挣扎。曾经的辉煌并没有让这个学科的“土壤”积淀下来:老一辈画师大量出走,改行换业;有的甚至亲自封笔,再不作画。
中国的科学绘画师,只保留下了几十个“星星之火”。
相比于中国的萧条,国外的植物科学绘画就显得辉煌许多。
传统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是以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为主要对象进行描绘,到了近现代科技发展,画家们更是能绘制出在显微镜下所显示的细节。
科学植物绘画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繁复的,在绘制完成之前,画家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观察活植物素材
如果可能,重建干燥的植物标本
使用显微镜检查植物特征
准确测量植物的不同部分
与植物学家合作,他们会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提供必要的建议
对植物形态的理解 - 形状的特点对于区分植物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助
确定植物的独特的特征;确定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关键特征
确定其栖息地和生长记录
所以一副画稿,从开始到最终完成往往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
从外国开始兴起的植物科学绘画讲究实事求是,与传统国内写意的绘画文化大相径庭,虽在国内萧条,可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它的美。
科学绘画与普通绘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事物本身各部位原有特征的准确把握。
外部形态的区分,局部生长结构的特点,细微部分与重要部位的横纵切面,乃至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节等等,都需要在绘画中事无巨细地表现出来。
在植物科学画中,画家的重点是以科学的角度和精准度来描绘植物,以确保能够清晰地辨识植物。常规来说,植物插图需尽量避免个体存在的缺陷和差异,力求将植物最完美的状态绘制下来。
因此和照片不同,植物科学绘画也还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和想象力的。比如这一系列王莲的科学绘画,就像是植物的身份证一般,以科学的方法描绘植物,比文字更精确。
可能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令人详尽地了解到植物的构造,又或许是人们被绘与纸上完美的植物花卉所吸引,植物科学画也有许多别的分支。
这些分支艺术品在科学和植物学上虽然形态正确,但不一定完整。
它们更重视植物或花卉的美学价值,但不依赖植物学家提供的信息。有些甚至包括植物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生长的记录。
和观赏性极强的静物画(下图)更是不同,植物科学画是人们记录大自然的重要艺术,是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学习的见证。
在手工艺越来越珍贵的今日,植物科学画家已经越来越稀有,但当代仍然有许多爱好植物的艺术家们坚持着这种精致的艺术。
希望大家在热爱花艺的同时也热爱植物,就像所有老师们说的一样,尊重花材,了解花材,是作为一个花艺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相信在这些专业的植物绘画中,你定能找到还被发掘的美景~
近期课程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