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篇都是这学期上课写的随笔,零零碎碎的,都搬到这里来吧。
《呼吸》是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的科幻小说集。其实我不爱看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三体》也没看完,觉得涉及太多的物理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晦涩难懂,我一介文科生真的读不下去。
但这本书还挺不一样的,它涉及的范围太广了:宗教、人工智能、平行宇宙、机械生命......因为都是短篇小说,读起来也不太费时间,对于一些稍微专业的知识也能做到深入浅出,我很喜欢这本书。
下面我想谈谈我比较喜欢的几篇小说。
首先是《呼吸》。这是一篇关于机械生命的小说。每个人都需要去气体补给站换肺,换下空的肺,再装上充满空气的肺。而肺都是一样的——光滑的铝制圆柱体。这个星球上的人有一个仪式,每天,他们都要在正午朗诵诗文。为时一个小时,诗文朗诵结束,整点钟声正好敲响。然而,最近一次的诗文朗诵中,朗诵尚未结束,钟声已经敲响。大家都说钟不准了。过了几天,又有类似的事情传来。钟表匠检查了钟的运行,没有任何问题。“我”是一个解剖研究学者,觉得这件事情有点蹊跷,决定通过棱镜给自己进行手术,探究一下自己的脑部。通过对自己脑部的解剖,“我”发现,记忆是气流的模式,不是通过齿轮来运转的,气流一旦停止,记忆全部丢失。“我们”的大脑依赖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变慢了,“我们”的思维也变慢了。“我们”的生命不是靠空气来驱动,而是靠气压差,而“我们”的每次思考都要消耗空气,空气从稠密的地方流动到稀薄的地方,直至宇宙间空气达到平衡,空气无法流动,“我们”无法生存。
解释了一大堆,或许我的理解也不甚准确,但是最后整篇文章归于一个问题:如果思考加快了你自身的死亡,你还愿意思考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小说中那个成熟的机械人社会,虽然人们身体内部是由各种机械材料组成,但他们也有说有笑,在空暇时聊八卦,在工作时认真做研究,就像人类一样。这样热闹而充满活力的社会,如果没有了思考和创造,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人类社会也是同理。作者的描述极富代入感,也让作者产生同理心,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呢?这样的疑问。
在小说最后,有的人尽情享乐,破罐破摔;有的人活得小心翼翼,精准计算剩下的日期;也有的人持续思考,想尽办法把这一切留下来供后来的人参考。
如果是我呢,我可能会一如既往,该怎么过怎么过,想想自己还有什么没尝试过的东西、没思考过的问题,平静地接受死亡的到来吧。毕竟,人如果不思考,怎么能证明自己活过呢?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这篇小说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设想。人工智能经过主人几十年的培养,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教导过后,能够独立生活吗?
小说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动物园的驯兽师。可是动物园渐渐都倒闭了,她便去应聘软件公司的虚拟驯兽师,照顾虚拟宠物的那种。虚拟宠物会像孩子一样,慢慢发展出独一无二的性格,甚至可以实体化,可以学习知识,而且是缓慢且扎实地学习。软件公司渐渐倒闭,安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自己的薪水支撑着虚拟宠物的学习和发展。慢慢地,虚拟宠物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它们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份工作,找到男女朋友,能独立生活。它们甚至可以申请法人资格。但此时主人却犹豫了,他们怕数码体遭到他人的不公平对待和欺负,就像为孩子担忧的父母。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是对未来世界的一次颠覆,许多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法学。如果人工智能有了法人的资格,可以从事各领域的各项活动,该如何规定他们的权利与义务,该如何对他们做出限制抑或是鼓励发展呢?许多法学学生对于理科知识都缺乏了解,更别说专业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了,那对于人才的培养培养也是新的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总之,这本小说集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不是老师推荐的树木,但我还是想着无论如何要写写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