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烧脑电影《搏击俱乐部》中,布拉德皮特扮演了一个叛逆、残酷和暴烈的肥皂商人。随着影片深入,观众才恍然大悟,他原来是一个汽车公司职员的“分裂人格”。心理学认为,人在遭受重大打击或是过度压抑情绪、欲望时,容易产生“分裂人格”,“分裂人格”往往更为贴近人的潜意识,是人应对压力的一种不正常的出口。毫无疑问,人格分裂是一种精神病患,这是人类将“偷懒机制”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在偷懒机制作用下,人总想为问题找到一种最便捷的解决方式,希望能像孙悟空那样拔一把寒毛变成无数只孙悟空替自己承担。如果事实上这样的解决方式并不存在,那人就倾向于虚构一个。因此,“不节食不运动”的减肥机、张悟本道长治百病的绿豆汤,便作为一种“便捷解决方式”满足了人心所向,尽管那只是一片淀粉捏的安慰剂。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就算是安慰剂,也偶尔会奏效。
不仅个人有时会分裂出一个人格发泄压力,人类群体有时也会如此。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之所以为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只有人才会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困扰自己一生,这也算是人类文明喜欢没事找事的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的压力排山倒海,从男人到女人,从小孩到成人,无论贫富,压力带来的烦恼都如影随形。人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推着前进,疲累不堪。
在大家都在压力之下喘不过气时,禅师出现了,并当仁不让地一举成为心灵鸡汤第一男主角。他喜欢请人喝滚烫的茶,用一些道具演绎人生哲理,说一些不明觉厉的话。在得到“痛了自然就会放下”这样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后,问题青年们就会恍然大悟地离开——下山后他们或许会发现上了当,但他们也许会把这归根于自己没有慧根。禅师啊,年纪那么大,长着那么一把飘着仙气的白胡子,虽然他并不知道青年具体为什么放不下,但“痛了自然就会放下”这句所指极不明确的言语足够囊括一切玄机——被伤害也是痛,想不开也是痛,被开水烫也是痛,听起来差不多。
鸡汤中的禅师,实际上就是高压群体所产生的一个分裂人格。在面对让人纠结的困惑时,人往往希望能得到点拨,恍然开悟。他们需要一个幻想中的智者来帮自己解决问题。在故事中,所有的高压群体无论老少,都是那个问题青年,而由这个群体所臆想中的智者,则符合中国社会传统对于智者的所有想象:第一,年纪要大,这样经验值才够,等级足够高;第二,要有一把白胡子,这样才显得高深莫测,足够秒杀凡夫俗子。禅师是大家美好想象的完美集合,但遗憾的是,作为分裂人格,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本体人格的限制,只清谈,不务实,话术并不比那些打马虎眼、声东击西的算命先生更为高明。同样可视为内心投射的星座分析擅长说出“你有时话很多,有时很沉默”、“你有时并不了解自己”这样无法反驳的论断,而禅师则能够给出一个虚无缥缈的解决方案:一把盐放进杯子里可以齁死你,放进湖里没味道,所以你心胸要更宽广;水杯满了就再也倒不进去,所以你要放空自己……不一而足。
这些道理固然是正确到不能再正确,但是当你走下山去,世界依旧纷纷扰扰,压力与难题的漩涡依然在拉扯着你,一切都没有因为那杯烫手的茶而改变。胡适如果看见这些禅师故事,一定会心急如焚地按图索骥找上山去,然后苦口婆心地劝告禅师与问题青年: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切莫在玄之又玄的理论中耽误了前程。
如同《致命ID》等以人格分裂为主题的电影一样,与禅师的对话,实际上是人内心的纠缠演绎。禅师住的山,是没有任何冲突、没有任何压力的和谐理想之地,可以认为是人心中对世界的逃避。而禅师讲的内容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说服,是自己与自己的深谈。那些公式一般的道理,谁人不知?只是人总爱从他人处寻求认同和培养,从他人口中吐出的道理,会更加金光闪闪,而“禅师人格”则恰是完美的“他者”,禅师吐露的道理因而比自己原本的信念更能抚慰人心。所谓“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禅师人格”更像是使人短暂抽离凡尘俗事的一种淡泊出世的人格,解决问题并不是所有大道理的目的。
尽管如此,禅师的道理也并非毫无价值,至少如同那杯茶,能够让你停歇片刻,进行一些无关现实、无关功利的思考,当一会儿自己的哲学家。当与“禅师人格”对话后,你的思绪从禅师的山上回到现实,你就需要激活“英雄人格”,慨然面对一切。两种人格,都是你自己。
_____
欢迎扫码关注作者微信公号:神经元
![](https://img.haomeiwen.com/i53993/09adf25114a36e8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