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到第五天,终于迎来了可以诉诉苦的日子。看到这里,想必你要笑话我了吧,自不量力的人,哈哈,你批评得太对了!确实高估了自己。
说实话,每日三千,看题作文,在我心里是有一定难度的,故没有参与挑战,只是作为一名路人,尝试以陪跑的方式试一试自己的毅力。四天坚持下来,的确是一件苦差事。原以为有人给我出题,不用再纠结写什么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真正每日命题作文后,才发现难度真不是一般。与日常记流水账不同,多少是带着一些观点来行文,必得有理有据才行,倘若只需八百,自然是不难,这三千字的观点文,让我暴露无遗,储备明显不足。作为一名写作者,不具备基本的写作素养,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想要自如应对各种不同主题,确实是有些无能为力。
从《拔苗助长》到《真真假假》、《变化》及《看见》,每一个主题都很鲜明,看似都很好写,但真正落笔时却为难了,单说体裁的确定,都让我每每动不了笔。前面已经说过,观点文想要达到三千太难,于是,构思故事类,时间又是问题,每天晚上也就那么几个小时,一篇故事文轻易是出不来的,只能作罢。回顾这几篇文字,差不多是观点结合日常纪实的写法,基本上字数靠拼,内容就显得单薄而浅陋。
比如《拔苗助长》,就这个成语故事来讲,几乎无人不晓,写什么呢?不应该拔苗助长吗?从故事本意来说,是不应该,它强调的是违背规律,操之过急,在现实意义上,这个故事的寓意被用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比较多,基本是抨击家长们的过急行为,反观家长呢?谁都想给自家的“苗”好好拔一拔。事实上,纵观这么多年,在教育“抢跑”的问题上,家长们已经从“拔苗助长”里获得了实惠,看到了成绩,他们早已认同的这样的方式。存在即合理,虽然一直以来,我们持的是反对意见,否定“拔苗助长”,然而,趋势却不可逆,只要有作用,它就不是破坏,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助长”,何尝不可呢?
同理,应用在成年人身上,真正是一种助功,百利而无一害。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对抗这种惰性,就是要不断地用外作用力来激化内生动力。好比这样日更三千的打磨推动,你一旦加入,逼迫着你强制性完成,如果没有这种“拔苗式”的约束,你可以想写就写,不写也不影响你一星半点,即使是日更打卡,在简书上百字即可,可真正热爱的你,会满足于百字吗?不会,我可以断言。但你真能做篇篇都在远超百字以上吗?想必也难。毕竟只是一种兴致,当外界的干扰超过自律的程度,自然会选择放弃,这个原理,就是熵增现象。没有人不愿意呆在舒适圈,而对抗它,就得给自己一些压力,不断地拔一拔自己。我想,我内心认可了这个助长的正向作用,然后就有了那篇《“拔苗助长”真的不可取吗?》。
而余下的三篇,大致都是从直面意思入手,层层推进,比如真假,从真与假的好与坏,如何运用真与假的场景,也衍生到识人的真心假意上,总之都没有脱离真假这个基本面。这是我写文的最大短板,思维太死板,想象力严重不足,所有的说理都是平淡的阐述,所有的描写都是寡淡的叙说。《变化》也一样,社会之巨变,小我之成长,都是在写身边说身边的事,肤浅的文字,浅显的道理,处处都显露出写作上的不足和稚嫩。
包括《看见》,虽然我努力把“看见”进行了拔高,从肉眼自然的“看见”写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看见”,我对看到它们的感受与体会,这部分确实在用心写,即至到把“看见”当作“没看见”,则是意欲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这部分没有太深入,担心触碰简书规则,直到进入心中时刻有“看见”,坚守规则和底线的思考,无论是民众的监督,还是设备的监控和制度的约束,都不如心中有“看见”,时刻看一看,底线就不会破,红线就不会踩。整体来说,这篇《看见》更多思考社会问题,从“小我”到“大我”有一丝过渡,自认是一点微小的进步。
在文字中思考,有一些煎熬,苦也是有的,若只为喜欢,这点苦似乎也不足挂齿。古人写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找一个合适的字,尚且需断数根须,日更三千,毛发不损,与之相比,远远不够,且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典故,用“推”还是用“敲”,都要反复推敲。自古以来,这写文都是一个苦差事,但偏偏喜欢吃这个苦者众,唯因这苦中有乐。
说到乐,不禁又疑惑起来。何乐而为呢?既不可能出书,也不可能变现,它们最终的归宿不过一点文字垃圾,我自己的自娱自乐而已。可是这丝毫不影响我的追逐,就算是苦中作乐,我也乐此不疲。
这种乐是其他的娱乐所无法取代的。我曾是一个超级电视迷,同时追几个电视剧也是常有的事,我常常不理解,那些不看电视的人都在干嘛?为什么我一进家门就要打开电视呢?我甚至想,此生我可能离不开电视机了。万万没想到,写文不到半年,我已经革了自己电视的命,我家电视机历史罕见的有近两个月没开机了,算下来,它到我们家,除了陪读那几年不在家,这次是它休息得最长的时间了。以现在的趋势,这种状态估计还会继续维持下去,确实没时间看它了。
看电视剧乐不乐?对我来说,肯定是快乐的。不用思考,看着美好的画面,听着好听的台词,多么轻松又惬意,说实话,我是真爱电视剧,偶尔为某句台词遗漏了,一定会回去重看一回,必得把句重要台词听完整。可是看见之后了,什么也不曾留下,那些镜头和台词随着时间流逝,无一例外的都消失殆尽,所以,每次追完一部剧,都会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会不自觉的想,我都干了些什么?这些天就是沉入剧中,剧终人散,图个什么呢?整个一个傻乐了。
写的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写完看着自己输出的文字,无论是满意与否,都是开心的。不管怎么样,这点辛苦没有白费,无论多久,它们都将保留在某个地方,以一种见证的方式存在,就算有一天失忆,再也想不起过去,它们依然还在,而且唤醒记忆,告诉自己,那就是我曾经发生过的事,这种美妙,是任何其他物资无法换来的。
有人喜欢医美,有人喜欢华服,无论什么样的物品,终将失去其价值,唯有文字,其价值永远都在,历久弥新。因为这种价值的存在,内心的获得感愈发明显。时光一寸一寸流失,当我们什么也抓不住的时候,我想,这些文字就是最好的时光的产物。这个因获得而带来的快乐也是无可替代的。
写作之乐,最大的快乐在于心底的平静。世间纷扰,流言蜚语,不再挂怀。依旧是那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当毫无杂念地走进写作小天地,世间的一切瞬间都被隔离,不去想,更不会去在意。少生几许闲气,本身就是一种愉悦。许多中医一直强调,身体的这结那结,都是与肝气郁结相关,之所以郁结,大多与生气、发怒不无关系。作为一个天生敏感的人,我特能理解黛玉的言行与心态,那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还好,因为写文,我已走出对自己的惩罚,不必为闲人闲语伤害了自己。此刻,我更加信奉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的那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写作之乐,还在于能与身上的另一个自己潜心交流。静静地写,心里话不用说就一字一字地显现在面前。仿佛把自己置身于一片孤岛,那里没有熟悉人,没有令人烦恼的事,不必为任何事苦恼,只要沉浸在另一个我里,尽情抒怀,尽情释放,这一时刻,只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在舞蹈。这种独处的乐,只有自己能够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苦也好,乐也罢。其实没有一件事不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比起别的事,日更三千,再苦也是自己自愿找虐的,何苦之有呢?只要它有好处,它有价值,这事就值得去做,更值得去吃点苦。就像为了身体健康,去跑步、去健身,去做各种运动,可以说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能不苦不累吗?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都是艰苦的环境,为了健康,这些必然都是值得的。
痛并快乐着,就是践行者的心态。
(2023.8.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