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和写来抵抗日常的琐碎和工作的无序已有两三年了,眼看着那么多高段位大咖们两三年都已站稳自己所在的领域,且有了一定的收获。反观自己几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内心的惶恐和不安越来越明显。
静下心来,细细思索,在教育写作中我最大的障碍是现在“无米下炊”了,失去了教育教学最鲜活的日常“烟火气”了,我脱离了一线,所以浑身不自在。
已经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逼着自己养成了日更一文的习惯,可是近期又开始懈怠了,因为突然找不到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和勇气了,核心原因是没有发现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地方在哪里。
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应该成为目前我人生规划中的第一要义。
一,回望来时路
我的专业成长开始得太晚。
30+才入门,40+才醒悟。
回想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本就入编太晚,错过了职业成长的黄金期,后又懵懵懂懂的不分主次,错过了站稳讲台的“蜜月期”。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我真的是羞于回望来时路。
还得从2018年说起。当时正值我的职业之路走得最艰难的时期,恰逢疫情肆虐,居家网课,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的一种新的授课模式。种种不适和新要求,让我陷入了低谷期,若不破局必将进入死局。
很幸运,经由好友苗旭峰老师的引荐,我有幸加入了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团队——秦守洁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在这里边遇到了不少努力进取、追光向阳的小伙伴们,在辐射引领、团队赋能力量号召下,我拿起生疏了许久的笔,在纸上,在手机上记录着我的教育、读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十四小的赵喜凤老师疫情期间的《给孩子们的58封家书》极大地刺激了我,也唤醒了我,我仿照着赵老师,开始在简书上给孩子们写信,从共读《骆驼祥子》,到作文素材筛选,到课堂互动,有什么就写什么,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绽放”。除了记录和孩子们相处的教育教学日常,我更多的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樊登读书”APP上面引起我注意的有关心灵成长、家庭教育、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用札记+所得所获的方式留下痕迹,慢慢的积累了十几万的文字,极大的鼓舞了我继续耕耘的积极性。尤其是得到了魏研团队南阳领军人物姚站长的肯定和鼓励后,我尝试着把自己稚嫩的文字排版后,交由文印店打印,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集结成册,着实心潮澎湃。
更加幸运的是我经由黄新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举荐,有幸站到区进修学校的讲台上,为全区数千名骨干班主任做有关职业幸福的培训,《跨越星辰大海 走向春暖花开——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的讲稿和PPT,是我一两年来读书、听书、写文的所得之浓缩,七易其稿,若干个深夜,鏖战于PPT的不断修改……承担即成长,经由这次“痛并快乐着”的真实经历,我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变化,恐怕只有自己最懂。
就这样,我用读和写,打败了工作中的懒散和拖延,也告别了生活里的庸常。
写着写着,我发现对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越来越感兴趣,为了班级里的孩子,也为自家那两个孩子,因为我越来越承认,作为教师妈妈的我,却总是苦于掰扯不清、hold不住两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
于是我的读书和写文慢慢的往家庭教育方面有所倾斜。
在这期间,我报名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书院”的学习,跟随着肖培东老师、程翔老师,获得了语文学科素养的不少精华,只是因为雷声大雨点小,后期的继续跟进,就有虎头蛇尾之嫌。也误打误撞参加了“第13届最具成长力教师”的海选并有幸获得优秀奖称号。
我想,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我遇到了我人生中的关键事件——加入工作室、参加成长书院的学习,遇到了一位位关键人物,我是幸运的,因为这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的托举和引领,我不再满足于做那只井底的“青蛙”,也意识到“温水中的青蛙”早晚会被“煮死”,得跳出舒适区,到学习区里“给自己找不痛快”。
二,如今的僵局
人们都说要选准目标,深挖一口井。
我想我骨子里应该缺的就是务实和深耕吧。
才刚刚起步的关键期我又因为内心缺少足够的笃定,选择了暂时逃避,暂时游离了讲台一线,都说要想修得“清如许”必得“源头活水”持续跟进,因为缺了课堂“源头活水”的新鲜加持,我的教育写作之水开始浑浊、枯竭。
意识到我的短板,赶紧用听书来弥补,“樊登读书”“非凡精读”“李蕾读书”每天陪伴着我上下班的通勤路,我怕手生,听到触及内心的赶紧留下只言片语;跟俩孩子相处的日常中能激发灵感的也赶紧捕捉住……
但是,我意识到这是在处处挖井,而不是深挖一口井,缺乏聚焦意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理论支撑,我的写作陷入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尴尬境地。
不只是缺少一线的源头活水,更要命的,是我的专业阅读远远不够,不足以撑起我对生活日常、教育日常的深度解读,捉襟见肘的次数多了,我的困境之墙就越垒越高,这墙不止是拉开了我跟优秀者的距离,甚至已经阻挡了我视野,拉低了我的格局!
不能,不能再这么过,再不开启破冰之旅,我的职业生涯会想大脑萎缩一样慢慢进入死胡同。
他救?自救!
三,未来可期
未来可期,知不足,而后撸起袖子加油干。
就在这个当口,新网师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李亚敏老师、韩素静老师、郑建业老师……这一个个深度耕耘于教育这方热土的平凡人中的英雄人物,原来也都曾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但他们都用自律、坚持和执行力化有形于无形,榜样的力量就在那里,光就在那里,汲取不汲取,向光不向光,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用跟团啃读的办法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远不知道有多优秀”这句话点燃了我,用参加写作营打卡交作业的“狠招”敦促自己多向优秀看齐,原来的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让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写作越发窄化,对标对表,找到劣势,找到目标,也明白他人如何演绎自己的日常精彩,如何捕捉、记录瞬间定格成永恒。
1.啃读会跟上节奏,迈入阅读陌生区;
2.新网师深度潜水,通识课反复听,取其精华,点拨自我;
3.写作营多多拜师,导师指引,同伴带动,写作再优化;
未来可期,持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