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有个读者说,我是个爱翻朋友圈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好像所有人都过得很好,除了我。
她问我,你能理解这种感受不?
我能。我太能了。
像我这么小心眼的人,前十年的光景都用来自己做事和羡慕嫉妒恨别人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微信里有许多很厉害的人。
有广告界的大神,他们的作品获过多次大奖,然后隐退一线,到各个公司做管理咨询,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吃的是米其林料理。
有你们熟知的畅销书作家,一年一本新书,本本畅销,全国签售,众多粉丝,分享的现场图片人山人海,签名签到手软。
有自媒体大咖,经常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出来,篇篇十万加,三天一个广告,五天一次聚会,不是宣布公号有了融资就是宣布粉丝过了几百万。
还有一些小明星和网红,朋友圈更是一片花团锦簇,各种宣传照九宫格,参加了什么品牌活动,拿到了什么代言,好不热闹。
很多做媒体的KOL也有了一个习惯是,他们的微信加了许多粉丝,进行社群化运营。
最常见的操作是,他们发的内容,微博、豆瓣、朋友圈各个站点是同步的。
我很久没看过有人在朋友圈说心事,但每天都在看别人活得多么光鲜潇洒。
我当然羡慕了,这种羡慕还不是一般的那种“你过得幸福但我很难过”的情绪层面,而是“大家都成功了但我还没有”的现实层面。
你可能会说,别信,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艰辛。
可人家艰辛了也有光鲜的一面,但我怎么就这么命背?
你能否理解我曾经的那种体会?
大家起点都差不多,做着类似的事情,但看来看去,我好像是最差的那一个。
这就让人沮丧。
2
不仅看朋友圈让人为难,发朋友圈也渐渐成为了一件困难的事。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名词:朋友圈困难户。
意思就是:朋友圈发个动态也要思前想后,不断反反复复修改编辑,最后觉得不发或者只发个表情比较好。
之前我也看过一个搞笑视频,就完整讲述了发朋友圈的心理,描述得入木三分。
近一两年,一个很直观的变化是:人们连发朋友圈这件事都变得越来越无法随心所欲了。
在发朋友圈时,总会去想“别人会不会觉得”。
发个工作吐槽怕领导同事家人看见。
说个日常琐事怕遇到不知名的杠精。
发个美食和旅行照怕遭到人嫌弃和翻白眼。
晒晒新买的衣服鞋子或玩具怕被人以为是炫富。
心血来潮发个自拍怕被人看出后期过度被评价为自恋。
好不容易规避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糟糕局面,用心编辑了文案和图片,选择了发送。
但如果超过三分钟无人点赞和评论,就会删除。
这三分钟,简直就是大型内心OS现场。
为什么没人点赞?为什么没人回复?那个人明明发了朋友圈也应该看到我的了怎么就无动于衷?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些阶段,后来发现它实在是太无聊了。
我有时翻着别人的朋友圈,或对着自己的朋友圈遣词造句的时候,不禁在问自己,我这到底是在干嘛?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想来想去,我找不到这种让自己可以开心的意义。
3
我并不承认自己是朋友圈困难户,毕竟像我这么爱谁谁的人,实在不太在意自己发出去的话到底有多少点赞评论。
但很不经意地,我发现我并不是不在意,而是在装不在意。
然后我就勒令自己终止这样的行为。
我逼着自己不看朋友圈,也不发朋友圈。
紧接着,我发现这件事确实有点难。
就像肌肉是有记忆的一样,拿起手机刷刷刷这件事也是有记忆的。
还没等脑子做出指令,手指已经下意识地点亮屏幕,打开微信,点击发现,想要消灭那个提示有新信息的红点。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自制力、专注力已经差到了什么程度。
刚开始不看朋友圈的头几天,我恨不得分分钟剁手,总是忍不住想要点开去刷,总是忍不住去想那个人又发了些什么。
就像是烟瘾,有事没事就想抽一根,明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但酒足饭饱后就是想抽,不然感觉这顿饭就没吃。
然后,我就特别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刷抖音刷微博,不是他们想刷,是有时候臣妾真的忍不了啊。
接下来几天,我心神开始不定。
自己不看,也不发,总觉得缺点什么。
有一种感觉是,我把自己隔绝在了人群之外,也无法再了解别人的生活,我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孤僻的人,变成了一个难相处的人。
我不知道别人的动态,别人也不知道我的动态,那我们是不是以后就做不了朋友了?
然后,我就特别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阵不刷抖音微博就受不了,总感觉遗漏了什么重大信息,少了一点谈资,他们真的觉得被隔绝啊。
慢慢的,忍过这两个阶段后,我康复了。
这大概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4
每一次微信有重大改版,都会在网上引起一番讨论。
尤其是朋友圈的可见状态,从之前全部可见,到三天,又半年,如今新功能的一个月,一直都是争议不断。
对我来说,微信和朋友圈,其实是两个软件。
微信是用来交流的,工作、朋友、感情,找一个人聊聊。
朋友圈是外面的世界,无数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在发布自己的生活,不管真假,无论好坏,永远都是那么热闹。
但这世界总有人愿意拿出一套标准来衡量别人的生活。
发朋友圈有不知是什么鬼的标准,不准刷屏,不要刻意,不能煽情,不准丧,不准鸡汤,不准晒娃,不准炫富……
设置朋友圈可见也有不知是什么鬼的标准,三天可见我们就不是朋友,全部可见说明你这人心大,半年可见还算勉强,一月可见最合适……
啊……真是头大啊……一个朋友圈而已啊,怎么搞得和要政治审核一样。
我觉得自己生活里有了一堵堵无形的墙,它不仅隔绝开自己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也隔绝开自己与真实自我的面对。
这墙不知是谁垒起来的,但它越来越让我觉得不够自由,眼看有各种各样的标准被强加到身上,那我选择“不和你们玩儿了”。
但别误会,我从不厌恶朋友圈这个发明。
相反,我认为它很摩登,很现代,同时也很哲学,它蕴含着一种叫“存在”的哲学,人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只不过,当某种存在开始被付诸于各种所谓标准之上时,这种存在就会显得廉价而不具有真知。
我没办法改变这种存在意识,反而会因为这种存在产生过诸多焦虑。
要知道,焦虑是一种情绪,情绪是可以习惯的。
当焦虑变成了一种习惯,它就会让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糟糕。
选择摆脱焦虑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暂时无法打破,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躲避远离。
5
我从朋友圈隐退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不发不看朋友圈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把关注别人生活的目光收回来,好好审视自己的生活。
如此,妄念也会少许多。
冯唐曾给妄念有过一个定义是:如果你有一个期望,常年挥之不去,而且需要别人来满足,这个期望就是妄念。
我是这么理解它的:
你一直期望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你发朋友圈装饰自己的橱窗,渴望别人的点赞回复和认同,这是妄念。
然而,你一直期望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你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也不期待别人的赞美,妄念就变成类似梦想的存在。
我有一条经验是,越是心窄的人,越不能看别人的生活,不管别人活得是好是坏,你的心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鲁迅说: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所以我现在尝试练就一个本领是:
世界依然热闹,事事都与我有关,但又与我无关。
经得住繁华,守得住寂寞。
与人为伍,不矜不伐。
与己独处,壶中日月。
最近我迷上了志公禅师的《劝世歌》,它有佛家的空性,又很接地气,读几遍感觉有趣且豁达,我把它抄下来贴在了书房,摘录部分分享给你: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如果你要问我,从朋友圈隐退有什么结果?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你,感觉特别好,什么都没有失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