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通常代表愚笨、粗略、不灵活、不纯熟、有缺陷……起初就是一个贬义词。可是,中国古人不会那么直白地看问题。在一些看似不美的事物中,他们发现了内蕴深刻的美感。
中国艺术讲究“拙”:画家迷恋枯笔焦墨,诗人以拙句为奇作,匠人以粗朴成雅器……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东西,在中国人眼中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甚至连做人也追求“拙”,在为人处事上,主张藏巧于拙、以退为进的智慧。
“拙”,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特色命题。古拙,朴拙,稚拙,清拙……以“拙”为中心,中国人展开了广阔的审美视界。“拙”,也赋予了我们对事物的另一种执着与热爱。
拙,是一种自在。要达到拙的境界,需要一种虚静的心境:无争,不强为,不造作,无机心。
拙,是本色纯真,是自然天成。拙,处处流露天饰之美,不在形式上殚精竭虑。
拙,常常有一种在时间里打磨出来的厚重感,因而附着了“古”的气息。古拙之中,有时间的沉淀,有静穆的崇高,有超脱的情怀。
拙,是以生命本然的真实去印认世界,而不是以知识去分别世界。“拙”,通常被当作一个美学境界,而回到根本上,其实是人生的命题。
守拙之人,守的是生命内在的自然本性,守的是精神里的天真与纯净。以拙心表现拙态,进而体味生命的拙境。在平淡而天真的生活里,才能获得内心的逍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