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教育
用我的写作和教学经历解读——教育故事写作技巧

用我的写作和教学经历解读——教育故事写作技巧

作者: 江南风清扬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15:49 被阅读18次

    一、故事引入

    1.小时候,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莫言——一个讲故事的人)

    2.习近平讲故事:《半条棉被》(视频)

    二、故事概念

    什么是故事?

    故事,故者,原来、从前、古旧之意也,事即事件。故事,指从前发生过的事件,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三、故事的特点

    1.故事的情节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你会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

    (《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

    2.故事的语言

    (1)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可以采用书信和日记体来写)

    (2)语言富于动性,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言富于动性。

    (3)写故事不像写诗歌和散文,需要极强的文字功底。在故事里,你只需要保持文字通顺、简练、正常。

    3.故事的人物

    要让读者有代入感,让读者能共鸣。故事里的所有人物,应该赋予他们独特的性格,要有意识地让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最大的使命就是推动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

    4.故事的标题

    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

    四、故事的分类

    1.幼儿故事  是儿童文学少儿的一类。指0周岁到6周岁的幼儿。

    2.神话故事  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历史发展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3.民间故事  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颂的、具有虚构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

    4.童话故事  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5.儿童睡前故事  是指在儿童睡觉之前由父母亲自讲给孩子的故事。,

    还有,鬼怪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微故事、教育微故事……

    五、教育微故事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微故事?

    微故事,又名手机体故事、轻故事、微型故事、小故事,要求在极短的篇幅内(一般为100—500字),写完一个生动的故事,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二)什么是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也就是教学叙事研究,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通过叙述故事,描述教师真实的教学生活,呈现特定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下的学生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意义分析,形成有关教学经验“个人知识”,获得对教学活动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教育微故事的特点

    1.微者,细小也。不只是体现在篇幅短小,更体现在角度小,背景小,时间短,内容简单易懂而又微言大义。

    2.微者,精深奥妙也。主要指微型的体态,简练的文字,精深的内涵,还蕴含内在巧妙之意。

    (巴尔扎克: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

    3.教育性,用来教育的故事或是写有关教育的故事,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

    4.叙事性。这种文章总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事实,这个事实是真实的,有人物,有起因和结局,还有发生的环境等。除了有人物的语言——主要是对话和行为外,还有一定的细节,比如人的表情、 心理活动, 当时的气氛等。

    案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曾经遇到两个学生打架,当时其中的一个学生正用砖头砸向对方。陶行知先生及时制止了他们,并让拿砖头的学生到他的办公室去。没想到陶先生让学生坐下后,微笑着拿出一颗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来,你反而比我先到了。”学生听后一脸困惑。接着,先生又拿出第二颗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停下来,你马上就停下了,表示对我的尊重,我应该感谢你。”学生听后更加不解其意。先生又拿出第三颗糖说:“与你打架的学生是一个经常欺负女同学的学生,我对你的侠义精神表示敬意。”这时那位学生已经泣不成声了:“先生,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先生拿出了第四颗糖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咱们的谈话也应该到此结束了!”(316个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智慧)

    5.微故事和微型小说的比较

    故事是劳动休息时最早产生的口头文学样式,而最早的小说是由故事发展而来的。(说书,《三国演义》等)微型小说的故事层面与独立的故事文体不能混为一谈,微型小说的故事层面是人物性格侧面的形象展示,内涵深层底蕴,语言的书面化、修辞化而略具文采,而独立文体的故事重事轻人物,人物往往抽象化、符号化,叙述线性化,语言口语化、通俗化。(英国作家福斯特:“故事就是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而小说中的故事还应提升为情节层面。”他认为“国王死了,不久往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小说中的故事一般有因果关系。)

    6.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的比较

    教育故事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故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案例要按照题目、背景介绍、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点评来写。其中题目要求体现反思主题,案例描述要写出课程片段,反思要求有问题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点评要分析通过案例得到的经验或者教训。案例可以是写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学中对教育的反思。

    六、教育微故事的类型

    1.故事的内容:有经验型和教训型。

    2.故事记叙的人物:有学生主角型、 教师主角型和师生主角型。

    3.题材的容量:有特写型、全景型和综合性。

    4.主题的性质:有宏观理念型、中观策略型和微观方法型。

    5.时间上:有课前型、课中型和课后型。

    6.表达方式:有单纯叙述型和叙议结合型。

    7.使用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型和第三人称型。

    七、教育微故事的写作方法

    导语:

    “两只鸟死了”是个事件。

    “一只鸟死了,另一只守着它不吃不喝而死”,这是故事。(说的是鸟,动的是人心。)

    1.提炼创编

    提炼:

    撰写教学故事的第一道工序是选材。我们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几乎每天都在上课,也经常听别人上课,拥有丰富的素材。素材不等于题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上过或听过的每堂课中的事实都写成教学故事,所以,要对素材进行分析取舍,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所谓有价值,就是材料蕴涵着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等。选用这样的材料演绎成教学故事,才能给人以启迪,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创编:

    当然,这个“编”,不是凭空瞎编,而是在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加以提炼。故事的写法,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三两个人物,在两三个不同的场合,围绕一个中心情节(故事核),展开两三次的矛盾冲突,最后使矛盾得到解决。《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写法,就是这个套路。还有,故事是讲出来的,既然是“讲”,那就必须使用口语,要方便讲述,力忌小说语言、散文语言。故事必须是“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豆豆的梦想》)

    2. 运用细节

    一个故事生动不生动,读后能不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往往与细节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出色的细节描写,故事读来就生动有趣,就觉得真实可信;反之,故事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这故事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人觉得没味道,缺少感染力。(资深编辑叶开《好文章是什么味道》,讲了三点:语言,细节和真情实感)(《无声》)

      3. 善于发现

    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没什么好写!我们在学校里,天天与人接触,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但为什么写不出来?问题在于:不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即善于从千姿百态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首先要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是冷漠的,他就不会有强烈的爱憎,那么对再轰轰烈烈的事也会无动于衷;其次,要勤于思考,善于从感受、从那些看似平凡的事件中,挖出具有教育本真的东西来。一个故事构思的形成,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产物,即是透过教育生活的一个片断来揭示教育真理。(《请你闭眼半分钟》《抢课》)

    4.阅读(曹文轩视频)

    莫言创作《红高粱》

    曹文轩创作《红印》

    5.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故事”

    所谓“故事”就是“事实”或者说情节。教学故事,必须有教学事实,有人物的言行、神情、心理等,还可以有细节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不能只有师生的谈话,不然就可能成为教学实录。教学故事可以谈自己的感受、感想,也可以有一些议论,但是不能只是空泛的议论,它必须以事件为依托,整篇文章必须以时间为主体,否则,就可能成为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或教学论文。

    误区之二:没有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文章只有教师和学生对话,没有当事者的陈述,很像是教学实录。教学故事不管是记叙自己还是他人的教学活动,一般都要把活动参与者的姓名直接写出来(作者本人用“我” ),比较详细地记叙他们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除了人物的对话,还要写细节,写环境,这样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一般的感觉。

    误区之三:缺少新意

    教学故事是有主题,但主题显得陈旧,一般化,没有新意。没有新意,也就不能给人以启迪和指导,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要使“故事”具有新意,一是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着意表达“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要求和建议。二是要对基本的教学“事实”进行开掘,展开发散思维,看其可能蕴涵着哪些意义,经过反复比较、掂量,提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题。

    6.谋篇布局

    开头:抓眼球,一开始你就要吸引住读者的兴趣,可以是强烈的冲突、窘迫的困境、激烈的情绪,引起读着往下探索的兴趣。

    中间:承上启下,每一节都要有一个情节上的推进,不能停滞不前。

    高潮:久别重逢、久旱甘霖、先抑后扬、消除误会,读者一下子就会感觉很畅快,所有的情节都有一个统一的任务,把故事推向最终的大高潮。

    结尾:让读者深刻印象,可以戛然而止,留下一点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去冥思默索。

    八、教育微故事赏析

    微故事,只是写作时间短,选材范围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趣事,一个侧影,或是瞬间的灵光

    其实是很难写的(定语越多,范围越小,字数越少,难度越大)

    契诃夫:“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1.苏霍姆林斯基

    永不凋谢的玫瑰(西师大版第五册课文,434字)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中,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想要上前拦住她。正在旁边散步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去干什么呀?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她有点不相信。我把花摘下来送给奶奶看,看后我再把它送回来。”小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不正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吗?

    2.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向小学生认错(420字)

    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师范附属小学被迫停课。附小的同学们自发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由学习好的学生当老师,连校长、工友也由学生担任。整个学校秩序井然,书声琅琅。

    消息传出,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称赞说: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受到赞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有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同学却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气提意见:“照先生的写法,我们学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问:“小朋友你只管说,我的诗错在哪里呀?”那孩子指着第二行说:“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们学校里,就有年小的成绩好,做大龄同学老师的。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

     “说得对,说得对。”陶行知诚恳地认错检讨说:“小朋友,非常感谢你的指正,我马上就改。”说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然后又问:“这样改行不行?”

    小孩咧嘴笑了:“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3.于永正(《我的教育故事》)

    洗头(842字)

    许多年前,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江苏省徐州市搬运工人子弟小学三年级执教,张玲侠就是二班的学生。开学十几天以来,我从未见张玲侠戴过红领巾,一问中队委宋霞,才知道她学习不好,又不讲卫生,头上还生虱子,所以没有人同意她入队。

    我和宋霞约定给她梳梳头,篦篦虱子。

    一天下午放学,我把玲侠留下来,宋霞果然从她的头上篦下来了虱子。一不做,二不休,我叫宋霞到男教师宿舍取来我的脸盆、毛巾、肥皂,在茶炉房我和宋霞帮她洗了洗头。临走时,我对着她的耳朵,悄悄地说:“明天早上把头梳好,再换件干净的衣服来上学。”

    第二天早上我进了教室,见玲侠果然焕然一新!她换了一件干净的衣服,自然卷曲的黄发也有了光泽。我对全班同学说:“看,张玲侠同学今天多精神哪!”

    之后,我经常找个理由表扬她,什么“这次默字全对”啦,什么“今天做广播操动作到位”啦,等等。

    一天,我悄声问她:“玲侠,想不想戴上红领巾?”

    “俺不够条件。”她一下子耷拉下了眼皮。

    “努力争取!入队的时候于老师亲自为你戴上红领巾。”

    平时,我加大了表扬玲侠和另外几个没入队的小朋友的力度。元旦前夕,全体中队委一致同意张玲侠和另外未入队的小朋友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元旦那天,当亲自为他们戴上红领巾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噙在眼里的泪花。是呀,大多数同学一二年级就入队了。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来得太迟了。在红领巾的映衬下,张玲侠那一头卷曲的黄发更有了光泽。

    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清明节,我让她和班里的另外四名同学代表全班队员,参加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落成典礼。

    2005年教师节,我们师生聚会。张玲侠一再举杯感谢我当年为她洗头、戴红领巾、让她参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她说:“让我参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这可是我人生中永载史册的大事!正是从那以后,我才有了自信。”

    是的,弱者更渴望老师的同情和体贴,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一件很小的事,一次真情的谈话,往往能让弱者有了信心,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让玲侠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4.《六(3)班的故事》《孤帆远影》

    九、写作教育微故事的意义

    进行教育写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育写作是思考的记录

    教育写作,可以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例如,以“学生个案跟踪”为主题进行教育写作,采用学生个案跟踪的形式,鼓励教师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学生个案跟踪”是教师反思教育实践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坚持做学生成长记录的个案积累,能大大增加自身的经验积累,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对学生的进步成长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育写作是成长的足迹

    教育写作不仅是教师自然情感的流淌、心灵的倾诉,还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沉淀、专业的成长。在每篇教学设计的后面记下课堂上的所感所悟,一学期下来,厚厚的教学反思记录着不断成长的过程。渐渐地,书写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这样的写作,在无意中回顾着自己行走历程,留下了自己的心灵轨迹。日复一日地写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在写作中回顾,在写作中反思,在写作中不断地追问,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教育写作是幸福的享受

    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学生成长的故事,有课堂的故事,有学校管理的故事,有快乐阅读的故事……正是这些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刻地感悟到:教育原来如此丰富多彩!教育写作,使我的为师之路多了一些喜悦与收获,多了一些充实与幸福。教育写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书写教育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

    结语: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来进行教育写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我的写作和教学经历解读——教育故事写作技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ar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