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总是要回村里祭奠。
记忆里的清明几乎年年落雨,乡间的路上总是泥泞不堪。
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专程回去祭祀太麻烦。
回乡的路上一路颠簸,鞋子也要沾满泥浆。
离去的人已经场面,再如何追缅,也不过是活人的一点念想。
家乡有一种说法,要离世者的小辈烧纸他们才能收到。
因而每当有节庆的时候,都会不情不愿地去坟前表一表哀思。
那时年岁幼小,亲近的人都还在身边。
很多长辈早已记不清他们的样子,因而也没多少情思。
不过是敷衍了事,烧完了就匆匆地回去。
大学远在家乡千里之外,这样的事情,很多年不曾做过了。
查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发现清明假期时都是晴天。
想来那些回乡的路不再难走,需要去祭奠的人也不用在雨里点火。
可年岁渐长的我们,却在一天天的面临失去。
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知道哪一天就再也见不到。
而我们的爸妈,有一天也会失去他们的爸妈。
从前总觉得他们会一直都在,可他们离去的消息,不过是一通电话。
往后只能从照片上寻找记忆中的模样。
那些熟悉的腔调,和喋喋不休的唠叨,突然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高中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在晚自习之后哭得泣不成声。
那时的我没经历过诀别,不懂他为什么突然一下就哭了。
彼时的自己觉得生与死这样的话题离自己好远,几乎毫无概念。
那些年纪很大的长者,既希望他们长命百岁。
又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也会悄无声息地离开。
每一次想到那里,就觉得心情都变得阴郁。
人的生命坚强也脆弱,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
在失去之后,我越发不喜欢清明这个节日。
我也曾疑惑,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让人们靠近悲伤。
那些重要的人,每一次清晰地想起,对活着的人都是折磨。
直到看着墓碑前摆着的白菊花,听着雨声中夹杂着的哭声。
在一些文字和视频里看到别人藏在心底身处的伤离别。
才突然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
它不是让我们专门挑出一天为逝去的人痛哭流涕。
而是以追思旧人的方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
当我们和不再醒的人对话时,就能清楚地感知到失去是什么滋味。
所有的喜欢和讨厌就此烟消云散,所有的沟通渠道都被斩断。
只能点燃手中的那些纸钱,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人世间的牵念。
可我们自己都疑惑,是否真的有一种思念,能跨越生与死的界线。
如果有的话,那会是什么模样。
是每逢清明时连绵的细雨,还是久久不愿放晴的天空。
亦或是,偶一想起,就或开心或难过的情绪。
那些曾经和我们相伴许久又悄然离开的人。
温暖了某一段时光,也让回忆变得无端温柔。
而清明这个日子,就是让我们偶尔翻一翻回忆。
想一想那些静好的时光,忆一忆那些美好的人。
他们就像是无形的伞,守护着我们一路向前。
哪怕风雨再大,也不会感到害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