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平日里都十分亲和温良的朋友在大半夜突然连发了五六条朋友圈抱怨舍友的种种不满和“罪行”。在朋友圈倾诉完的最后一条则是:你们帮我向她转达吧,我已经把她拉黑了。
第二天这位朋友带着哭腔向我们倾诉从开学以来她的舍友是如何占她便宜,未经允许乱用她东西,总是指使她帮她干着干那,没有礼貌教养,遇到价值观不同的时候总是咄咄逼人,一定要稳占上风。我听到这些话时,很是震惊。想起前几天她们还在派对上还在嬉戏玩闹,我这才明白原来我看到的不过都是假象。平日里积累下的小矛盾终究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这一爆发,就毫不留情、毫无顾忌。
从13年的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开始,当代大学生的舍友关系就一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对室友的吐槽在网上也屡见不鲜。有人甚至说曾遇室友在自己的枕头下放了针,这俨然不仅仅是室友矛盾,活脱脱就像一部宫斗剧。当然这些吐槽的真实性也让人怀疑,网上总不乏段子手为了娱乐戏谑编造一些故事。
很多专家学者把这种问题大都归结于95后这一代,独生子女多,不懂得如何与身边的人分享交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过于自私。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太过于“教科书”式。其实不管在什么年龄阶层,朝夕相处的密切生活联系必然会带来一些摩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确实复杂,只不过在网络时代,这些矛盾摩擦就被人们拿着放大镜注视,但我们往往也忽略了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刚认识的时候,大家都还不熟,我们都会尽可能地尊重对方,比如在舍友休息的时候,保持安静;在集体生活中,要养成戴耳机的习惯,不要打扰对方;做值日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分配合理;不未经允许就使用他人的物品;不把舍友的帮忙成为理所当然。其实,我们本可以把寝室的这份和谐保持得更久。相处时间久了,熟悉之后,并不意味着尊重的界限就没了。
当然即便做到尊重舍友的生活习惯之后,也仍会有摩擦。在日常和舍友的交流讨论时,偶尔会因一些价值观念不和而由最开始的讨论变成辩论,然后演变成争吵。在争论的时候,你永远会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是正确的。你可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但你却不能坚持对方的价值观也要和你一样。每个人所走的路都是循着独一无二的轨迹的,所以当我想清这个原则时,“求同存异”就不那么难了。当发现价值观不同时,你就知道你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态度应该是“分享”,而不是“侵占”了。
在相处时,难免会因为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和舍友产生误会。其实大部分的这种误会大家可想而知,都是一些小事。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是否愿意放下你所谓的“尊严”,先跟对方沟通。很多人都觉得吵架后谁先开口说话谁就没面子,谁就输了。所以双方都死死守住自己的面子,但其实只要一旦把这件事说通了,关于谁更有“面子”的比赛就随之消散,毫无意义。如果你觉得你们之间的友谊比“面子”更珍贵,那你可以在双方都冷静下来的时候,主动开口把误会解开(其实这不代表求和)。如果你觉得这份情谊没有珍惜的必要,并且可以忍受每天冷冰冰地在寝室生活,那你可以把你的“面子”一直坚守到你或对方搬出寝室为止。
当然不能排除最后一种情况,如果运气不好碰到毫不尊重你,也不把你的尊重当回事的舍友,那就想办法离开这样的“负能量”,不要在日久的不快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尽可能的及时止损。
其实在与舍友磨合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修缮自己的过程。若能意识到自己身上带有的尖锐棱角,并且试着让自己的棱角柔和,弥补性格上的缺陷,对自己而言也是利大于弊的。
希望所有人在拍毕业照时,是带着热泪盈眶的感动和回忆,而不是带着尴尬生疏的隔阂和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