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小组共读(2)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0d12a9c46448dee1.jpg)
“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这句话,出自于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作为教师,如何实现“自己所教的,会帮助他们解决生命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4bd08980ac7a928f.jpg)
以往,读经典时,我会围绕着书中的理论去反复思考,寻找答案。而今,N师学院云访谈的四节课,尤其是课程设计师,唐晓勇校长的《如何用设计思维变革学习》,让我逐渐学会了,跳出问题看本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d7be3c3c7d489b23.jpg)
正如, IDEO设计公司,在“如何让更多乘客愿意坐火车”上,并没有从改造车厢,提升乘坐意愿上下手,却是重新设计了购票系统,从而真正改善了整个乘坐体验。“以人为本”就是设计的核心精神。可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才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c944598c207c085a.jpg)
试想想,我们了解当今这些,带着惊喜去发现世界的孩子们吗?唐校长称,数字时代的学习者(学生)为数字“原著民”,而作为6O,70后的教师们,则是数字时代的“”移民”。美国的“数字经济之父”唐-泰普斯科特,对数字时代青少年特点概括为:自由、个性、速度、正直、创新、协作和娱乐。可见,不去重新认识这个时代,认识这些孩子们,怎么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795daacb818de133.jpg)
唐校长在南科大实验学校开展的“跨学科合作 自然笔记社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改变了我最初的理解:“统整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融合,需要有融合的切点,内容和尺度。也就是说,需要团队的协作。
“我能为团队做什么?”围绕这一主题,我们N4一I5小组展开了讨论:
“目前,当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设计时,怎么办?”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整体设计,用优秀的你,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哪些做法可以用在自己的课程设计中?”选择一个确定的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不同的学习清单,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
其实,我们小组本次读书会,所采用的自由分享,谈话空间打开了,也让彼此打开了心灵,更点燃了思维的火花。这一做法也启发了我,学生间的小组活动,未尝不可以如此呢?
“从感知之旅到探索之旅,这需要具体行动的,对大家来说,是否愿意学习挑战自己是很重要的。”也正是吴虹校长的这段话,激励着前行中的每一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3fa259a24a451180.jpg)
“无知之错,可以原谅;无能之错,不能原谅”这是《清单革命》“引言”部分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可见,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任何技术也并不代表变革。唯有行动,才是最好的回答。因为:
做,就是精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4276/b324cab6c4169ee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