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16

2019-01-16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07:40 被阅读0次

    地二、觀等(分三科) 玄一、觀

    【云何為觀?謂四行、三門、六事差別所緣觀行。】

      這是第二,前面是「止」,止的三項說完了,現在說到「觀」。分三科,第一科是「觀」。

      「云何為觀」,怎麼叫做觀、叫做毘缽舍那?「謂四行」,前面文所說的四種慧行: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這四種;能正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是如所有性;這個思擇盡所有性和思擇如所有性,都有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的事情,這是這四種,就是屬於觀,是觀行。「三門」,三門就是隨相行毘缽舍那、隨尋思行毘缽舍那、隨伺察行毘缽舍那,這是這麼三種,這也是毘缽舍那觀。這個隨相行毘缽舍那、隨尋思行、隨伺察行,盡所有性也有這三種;如所有性的觀察,也是有這三種。這是「四行、三門、六事差別」,這前面說的那六種事:義、事、相、品、時、理,這是「六事」。「差別所緣」的「觀行」,這都叫做觀,這是觀的體性。

    玄二、觀相(分四科) 黃一、徵

    【云何觀相?】

      第一科是「徵」。

    黃二、標

    【謂有二種。】

      第二科是「標」。

    黃三、列

    【一、所緣相,二、因緣相。】

      第三科是「列」出來,第四科就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所緣相」。分二科,第一科「出體」。這個止有所緣相、有因緣相,觀也是有這兩種相。

    黃四、釋(分二科) 宇一、所緣相(分二科) 宙一、出體

    【所緣相者,謂毘缽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相。】

      「所緣相者」,第四科解釋,先解釋「所緣相」,先出體。「謂毘缽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這就是和前面止所緣相一樣。

    宙二、顯業

    【由此所緣令慧觀察。】

      這第二科「顯業」。「由此所緣」,由於這位禪師,有這樣的所緣境,就「令慧觀察」,令你的毘缽舍那的慧,去觀察這個所緣相。

    宇二、因緣相

    【因緣相者:謂依毘缽舍那所熏習心,為令後時毘缽舍那皆清淨故;修習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因緣相者」,前面解釋「所緣相」,現在解釋「因緣相者」。「因緣相者:謂依毘缽舍那所熏習的心,為令後時毘缽舍那皆清淨故」,初開始修觀也不是那麼理想,希望我以後修的毘缽舍那能清淨,沒有昏沈,也沒有散亂的干擾,使令它清淨。那怎麼辦呢?「修習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那麼你就修習你內心,叫它停下來,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能幫助毘缽舍那以後能夠清淨,這是因緣相。

    玄三、觀時(分二科) 黃一、徵

    【云何觀時?】

      這個「觀相」解釋完了,現在解釋「觀」的「時」間。分二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釋」。分二科,「第一義」。

    黃二、釋(分二科) 宇一、第一義

    【謂心沈沒時,或恐沈沒時,是修觀時。】

      就是你修止的時候,或者一開始是這樣,或者過了一會兒「心」就「沈沒」。心沈沒是什麼意思?就是失掉了所緣境,但是心裡面並沒有什麼妄想,這個時候容易誤會是得禪定,這時叫做沈沒。「或恐沈沒」的「時」候,「是修觀」,這時候應該修觀。你修觀,所緣境就回來了,而且能有如理作意。

    宇二、第二義

    【又依奢摩他所熏習心,先應於彼所知事境如實覺了,故於爾時,是修觀時。】

      這是「第二義」,第二義的解釋。

      「奢摩他所熏習心,先應於彼所知事境如實覺了」,這個所緣境,應該真實地、深刻地,要覺了這所緣境。「故於爾時,是修觀時」,所以那個時候,你應該修觀;就是心若沈沒的時候,是修觀。熏習心於「所知事境如實覺了」,這叫做修觀。所以這樣說呢,心不沈沒的時候,也是應該修觀的。

    地三、舉等(分三科) 玄一、舉

    【云何為舉?謂由隨取一種淨妙所緣境界,顯示勸導慶慰其心。】

      這是第三科,什麼叫做「舉」?分三科,第一科是「舉」。怎麼叫做「舉」呢?「謂由隨取一種淨妙所緣境界,顯示勸導慶慰其心」,就是隨取一種,隨你自己的意,你拿到一種淨妙的所緣境,或者是觀佛像的光明這些事情。「顯示勸導慶慰其心」,把這個境界顯示在心裡面,那麼你這個心得到這個所緣境,也就是等於是勸導你,勸導自己慶慰其心,這就叫做「舉」。這義還沒有說完,下面說。

    玄二、舉相

    【云何舉相?謂由淨妙所緣境界,策勵其心,及彼隨順發勤精進。】

      「云何舉相?」舉的相貌,「謂由淨妙所緣境界,策勵其心」,就是你有了淨妙的所緣境界的時候,就會鞭策、勉勵你的心。「及彼隨順發勤精進」,以及隨順這所緣境,做如是觀的時候,你這個心的勇猛就現起來了,就能發勤精進的修止觀了。

    玄三、舉時

    【云何舉時?謂心沈下時,或恐下沈時,是修舉時。】

      「云何舉時」,這第三科,什麼時候是修「舉」的「時」候呢?「謂心沈下時」,心裡面的所緣境沒有了,就是沈下的時候,「或」者是「恐」怕心「沈」下,心失掉了明了性,「是修舉時」,這時候應該「舉」,把心的力量把它舉起來;這時候,明了性就現前,精神就振作起來了。這是修舉的時候。

    地四、捨等(分三科) 玄一、捨

    【云何為捨?謂於所緣心無染污、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第四科是「捨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捨」。

      怎麼叫做「捨」呢?「謂於所緣心無染污、心平等性」,就是這個時候,你對於所緣境心裡面沒有貪瞋痴的染污,也沒有惛沈、睡眠的染污。「心平等性」,就是又能夠寂靜住,而不動亂,又不惛沈,也不惛沈、也不散亂,這時候叫做「平等」。「於止觀品調柔、正直」,對於修止、修觀這二類的事情,「調柔、正直」。「調柔」,煩惱是剛強的,現在沒有煩惱來干擾這個止觀,所以止觀是調柔的,就是表示沒有煩惱。也是隨意自在的意思,調柔就容易一點,這是「止觀品調柔」。「正直」,就是沒有煩惱的干擾,你這個止觀就正直;修止,「止」就現前;修觀,「觀」就現前,叫正直。

      「運轉性」,這個「調柔、正直、任運轉性」,這個止觀的運轉是很自然的,不須要特別的努力,「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你心裡面沒有煩惱的干擾,心裡面調柔,有堪能性,就是有能力修止、也有能力修觀。「令心隨與任運作用」,你修止觀的時候,這止觀也就是捨。這個捨能令你的心「隨與」,與就是幫助,就是給你;你修止,這個捨給你力量;你修觀,這個捨也給你力量。給你力量的時候,這個止觀就現前了,「隨與任運作用」,自然的這個「止」,自然的這樣「觀」的作用,就出現了,那麼這就叫做「捨」。

    《披尋記》一二六頁:

    《令心隨與任運作用者:謂心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此能隨順與為增上故。》

      「令心隨與任運作用者:謂心任運相續無散亂轉」,這止也任運相續,觀也任運相續,沒有散亂的干擾,這樣子相續不斷的明靜而住。「此能隨順與為增上故」,這個時候你的心,能隨順你的止和觀,「與為增上故」,能給你這個增上力,為你作增上緣,這時候這就叫做「捨」。這「捨」就是止觀相應了,而且是任運現前的境界。

    玄二、捨相

    【云何捨相?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

      「云何捨相?」捨的相貌,「謂由所緣令心上捨」,你安住在所緣境的時候,使令心達到上捨的境界,「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這都是捨相。

    《披尋記》一二六頁:

    《謂由所緣令心上捨者:謂由捨相為所緣時,令心安住最極寂靜,是名上捨。離諸煩惱建立名捨故。》

      「謂由所緣令心上捨者:謂由捨相為所緣時,令心安住最極寂靜」,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這時候這個「最極寂靜」,就是你這一坐中,可能還有小小的雜念,那麼你正念一提起來,很快的這些雜念就沒有了,這時候叫最極寂靜。「是名上捨」,這捨就是這樣的意思,就是把所有不相應的東西,都捨棄了,只是純淨的止觀,在任運相續而轉,叫「上捨」。「離諸煩惱建立名捨故」,就是遠離了掉舉和惛沈這些煩惱,這時候就建立名為「捨」,這個捨是這樣意思。

    玄三、捨時

    【云何捨時?謂於奢摩他、毘缽舍那品所有掉舉,心已解脫,是修捨時。】

      「云何捨時?謂於奢摩他、毘缽舍那品所有掉舉」,這個明了心很強,在掉舉的時候,而能夠把掉舉棄捨了,「所有掉舉,心已解脫」,是「修捨」的「時」候。

    戌三、結

    【如是名為應時加行。】

      就是那個時間最合適,這是結束這一段。
    (2019.1.1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dp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