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大清早,一对夫妻远远走来,手上拎着大包小包,男人在前每走几步就回过头,皱着眉盯了一眼身后的女人,似乎在用表情告诉她:走快一点。女人双手吃力的往上提了提袋子,用行动回应他:真的很重。
男人率先进了单元门栋,看见1楼的电梯门正好开着,就急忙跨了两步迈进电梯,这栋楼24层高,今天是要回住在23楼的父母家过周末,平日里回来,不知是运气差还是电梯设置问题,每次等电梯总是等很久,不过今天运气倒不错,他把手里的袋子放在电梯轿厢的大理石地上,右手直指和无名指死死的按着开门键,对着电梯外的女人喊:你快一点啊。
他这么急冲冲的喊叫,并不全是生老婆走得慢的气,而是电梯里还有一个人,他既怕耽误了其他人的时间,又实在是不想再花时间等第二部电梯了,所以一边按着电梯一边不耐烦的催促着女人。
而电梯里的另一名男子,戴了帽子,全身黑T黑裤,耳朵里塞着耳机,帽子压的比较低也看不清脸,看着男人气喘吁吁地跨进电梯,只是往后侧移动了一下。这时女人已经赶到电梯口,一边说着催什么催一边往电梯里挪,抬头看到电梯里还有别人立即收了声,男人又瞪了一眼女人,嘴里不清不楚的嘀咕了一句:就你最慢!右手往左边移了半寸准备关门。
“等一下,我出去,你们坐。”戴帽子的黑衣男子斜过身子从他俩中间穿过出了电梯,速度很快,整个人已经站在外面后,男人女人才完整的听完了那句话,男人也没多想下意识的关了电梯门,女人虽然不好意思,但在电梯门关上的一瞬间还是偷眼瞟了一眼黑衣男子。
电梯里的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对望了一眼,看着电梯不断上升的楼层,男人心里越来越冒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就等了个人么,至于甩着身子就走?女人更是莫名来气,先是被自个儿男人喊叫,刚进来又好像是被别人嫌弃似的,憋着火喘着气,电梯到了23层,高跟鞋狠狠的踩着地夺门而去。
其实这对夫妻误会了那个男子,黑衣男子每天5:30起床,简单洗漱后下楼晨跑,一般跑上10公里将近1个小时,做完身体拉伸后全身已经大汗淋漓,每次走到电梯口,如果遇到有其他住户等电梯,他都会在一楼门厅外徘徊一阵,等前面的人上了电梯,再进去等下一部。像今天这样已经进了电梯又突然进来人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其实他比后进来的人更加尴尬,一直寻着理由出来,不是他想一个人霸占电梯,只是不想自己跑完步出着汗的体味影响了其他人,看似一张冷漠的脸,实则是处处替他人着想。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我就是那名戴着帽子穿着一身黑色运动衣衫的男子,天生一副不好接近的高冷脸。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写这么一个小插曲?起因是前几天群里大家讨论了一个关于邻里关系的话题。
群友写了一篇文章“摊个好邻居,绝对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发到群里,我还没来得及点开看,就有其他群友说:我住了一年多,对面从来没有说过话,少于人联络,楼上的邻居常一起运动,除此之外这栋楼再无交集……
这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家纷纷感慨自己的居住环境和邻里关系,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不透,谁也琢磨不清楚,总结来看无外乎几点:不习惯于陌生人交流,不愿意主动,自动会设防。
其实很多年前社会上就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房子大了,邻里关系没了”等等的金句。这不仅仅是表面看上去的邻里关系,其实还有一部分随着个人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安全的潜在心理。
看着大家纷纷分享自己与邻居的那点事,我也忍不住说了几句:现代社会环境下,人的边际意识都很强(边际意识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恰当且切中肯綮的视角),我之前从事房地产行业,了解房地产的朋友都知道,不同的楼盘定位的客户不同,有趣的是越是定位高知、高收入人群的楼盘,客户对于小区的安全和私密性要求更高,且每次的业主联谊活动都参与性不高。其实多数人的内心都是向善的,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一部分人并不是冷淡或不善经营邻里关系,而是他们尊重边际关系,全身心的经营好自己,不麻烦别人,不打扰别人,甚至于同一楼层住见面都不打招呼,但这不代表内心对他人产生排斥或其他心理,只是自身的环境和思维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同人与事的处理方式。《欢乐颂》里的安迪就是这类型的缩影,她与陌生人交流有障碍,即使是行业内合作的伙伴,第一次见面也给人冷漠的感觉,但内心她并没有瞧不起任何人。
或许是大家不认可也或许是大家还在消化我说的这一段话,群里沉默了半分钟,这时可爱的影子说:你说的似乎很有道理。影子是一个很喜欢写作的独立撰稿人,在她这个年纪如此热衷写作的女孩不多(至少我认识的不多),得到影子的认可后,我就接着往下说。
自古至今,凡是行家里手、各业大家身处杂市中多是谨言慎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清之张廷玉就谨遵“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而反观那些有损人利己之心者,出入各种场面,必要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出些许风头,又或是热肠、热脸、热心的体恤、关照、赞赏那人、那事、那物,你融入其中便分不清方向,而你抽身世外便一目了然孰是孰非。
每当有朋友计划去别的城市打拼征询我的建议时,我都会谈谈自己关于冷漠的特殊理解。我说,当你黑夜里摔倒起不来时,这时从你身边走过一名路人,看都没看你一眼,无论你如何求救他都不理睬你,等他离开后,我建议你要在内心深处感谢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在你奄奄一息时踩死你。相反,如果这时从远处跑来一名路人,很热心的关心你,帮助你,你应该感谢他,但是在内心深处更要提防他,不是说他一定是坏人,只是此刻他是最容易置你于死地的人。
多年以来我都一直紧持这个观点去看人看事,不断检验这条自我感想。初次相识的一群陌生人,凡是那些较为冷漠礼貌寒暄的人,之后了解多是行业内的精英事业兢业,而那些刚见面就热情周到称兄道弟大包大揽的人,深入接触多是爱承诺不办事溜须拍马甚至为了利益背叛朋友背叛企业的人。这里只是谈概率,并不绝对。
其实,人与人外在的区别被分为了很多,对比来看总感觉差距越来越大。实则,人与人内在的区别没有那么复杂,就只是思维的区别。人是分阶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方面都处于不同层次,这个世上的人还没有哪个人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处于优秀那一层(举例:马云的战略思维强,但是关于产品方面就不如马化腾,五官就更不如大多数人,再谈到什么审美、艺术素养、幽默感、身高、体质等就更不提了)。如果我们能客观理性的看透这些点面,我们就能理解这个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和困扰了。
比如人为何要害人、害己?比如人为何会自私、狭隘、阴郁?在自己亲临的一件事情上,你要分清楚,从体验感来讲,任何人都不如你体验的深切,所以如果你交流的目的是希望对方感同身受,那肯定得不到满分的回应。但如何你交流的目的是希望对方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提供给你良之有效的建议。为什么?因为前者是要走进去,你身在其中最有发言权;而后者是要走出去,你身在其中当然要听站在外面的人告诉你下一步往哪里迈。
说的这里可能是说的深了,也可能是表达的不够精准,大家纷纷感觉有些高深,其实无论是在群里的发言,还是这篇文章,我都是想告诉大家,冷漠的背后并不全是排斥和反感,如果你能从更深的角度出发,就能理解部分人的冷漠是自律和对边际关系的尊重。其中有边无际突出了儒学本体论的特质与困境;边际游走强调的是道家的自由认知;不着边际则是突出运气成分;边际相即却是相互的补充与呼应。虽然这段读起来有些诘屈聱牙,但如若真能理解和合理运用,不仅是邻里关系,更多的社会矛盾都能看的更加深切明朗一些了。
国庆更文,祝愿大家车开到哪里都不堵,吃再多也不胖!还有后台有朋友留言问我读什么书,最近在读《乾隆皇帝》,这个视祖父为偶像的风流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