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堆人喜笑颜开,那就是广大的学生家长们,因为:娃,开!学!了!
这感觉,两个字:舒爽!
开心到飞起有木有?
虽然娃们大多是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但家长们:爽啊!
终于,不用再围着孩子团团转,不用再面对鸡飞狗跳的日子!想逛街就逛街,想做脸就做脸,想喝咖啡就喝咖啡,随心所欲的日子,回来了!
好嗨哟!这么喜庆的日子,不庆祝一下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有些人内心或许会疑惑,娃上个学而已,至于那么夸张吗?
只有娃上学了的家长估计要迫不及待地点头:至于啊!太怀念了!
自从娃放了假,生活就切换至鸡飞狗跳模式!母慈子孝,搂搂抱抱,那只是很短暂的瞬间好吧?
更多的时间都像在打仗。早上匆匆忙忙出门的时候,要操心娃啥时候起床,早饭吃得好不好,作业开始做了没,如果听到娃睡到十一二点还没醒,心里那煎熬,真不知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把他叫醒吧,想想他好歹也辛苦一个学期了,每天起早贪黑,睡眠不足,假期不给他补个觉,自己实在太残忍了!但不叫醒吧,内心又免不了焦虑起来,作业怎么办,学习怎么办?其他娃都在努力,自己娃还在呼呼大睡,那不是一定被同龄人甩在后面的节奏吗?
终于,娃醒了,起床了,让他上厕所刷牙洗脸,他可以在厕所里大半个小时不出来!你绞尽脑汁安排的营养早餐,他却嫌不合口味,不想吃!或者干脆一边看手机一边吃早餐,咬一口,吃半天,早餐都放凉了!
早餐吃完,就当然是作业咯!没有作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作业的假期是不可能滴。不想等开学了才疯狂补作业,当然要提前把作业做完。当自己内心无比焦虑,娃却磨磨蹭蹭,东摸西摸就是不摸作业的时候,父母不急?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孩子不做作业的时间比做作业的时间还要煎熬,他会把所有玩具乱七八糟扔一地,完全不管你才刚刚把地板打扫干净!他会沉迷于玩游戏看电视,对你的话置若罔闻!如果让他和小朋友来家里玩,那种鸡飞狗跳的兴奋感,真的会让你担心家会不会被他拆掉。把他们赶出去,又忍不住会担心安全问题!
你让他安静点,乖一点,苦口婆心地把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他却照样该干啥干啥,让人怎么不心烦呢?于是,战争一触即发,瞬间家庭就变得妈吼娃叫!
思来想去,还是把娃送进补习班!补习班虽然娃累一点,接送的时候折腾些,但安心哪,孩子在补习班里至少不至于让时间虚度。但送补习班也纠结,那种把娃从早上寄存到下午的补习班价格贵且不说,更担心寄存的质量。只能让娃在各种补习班中不停奔波,作文、奥数、新概念、书法、游泳、素描、舞蹈、乐器……,很多时候补习的地方不同,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都是掐着表般赶时间,有时候,娃的午饭都只能随便买个快餐糊弄一下!
好不容易,一天过去了,累了一天的你,早已精疲力尽,想喘口气好好歇一歇,但娃却缠着你,让你陪他玩,跟他说话聊天,看着他精力旺盛的样子老母亲真的忍不住开始怀疑人生。
既然是放假,当然不能只安排孩子的学习,还得安排出行!一家人轻松出去度个假,让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开阔开阔眼界。出门虽然比在家轻松,但也不轻松啊!一圈玩下来,累趴!
休息总是短暂的,度假的时间太快,一转眼,娃又在家了!悲惨的假期人生还得照旧,想看的电影看不了,因为娃不看!想和姐妹们逛街唱K走不开,因为娃在家!每天围着娃打转,感觉完全失去了自我。
这么苦逼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怎么可能不心情畅快呢?忍不住庆祝一下那是必须的!
虽然娃上学也不轻松,也会有新的焦虑和烦恼,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时一样会紧张、担心,辅导作业时依然会大吼大叫,但好歹娃在学校的时间轻松了!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了!
我们常说要多陪伴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要多与孩子沟通,孩子上学时总觉得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与沟通,但当娃在家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跟他刚开始还好,时间长一点,就会忍不住大吼大叫,没有办法耐心与他相处。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与孩子接近,但当真的需要与孩子接近时,却接近不了呢?这背后的心理动机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对自己和孩子的高需求。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同时也对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走过的弯路,按照自己希望的“理想状态”成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妈妈自己也会有很大的牺牲。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孩子不按照妈妈希望的去做时,妈妈内心就会感到巨大的失望,各种担心、焦虑都会迅速袭来。
当人的情绪上来时,理性大脑就会关闭,我们从小的情感模式会迅速启动,尤其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模式就会跳出来,我们就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就像小时候我们被父母对待的模式那样,所以大家会觉得孩子太不听话,与孩子在一起太累,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累,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孩子看到。
其次,是源自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对待的方式。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没有被父母耐心陪伴过的,都是不安全的依附关系。父母能耐心陪伴我们的时间非常短暂,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很难陪伴和接纳我们。
因为从来没有被耐心陪伴过,遇到问题,没有被父母接纳过,父母大多只会噼里啪啦把一堆自己的意见丢给我们,而看不到我们自己背后的原因。小时候的我们无限委屈,各种难过,但是这些委屈难过都会被压抑下去,父母对待我们的方法却逐渐被我们习惯并牢记。
我们大脑是最忠诚的,当孩子出现同样的问题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同样的场景,于是,旧有的模式就会迅速重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法拿出来对待孩子。
再次,是在我们潜意识的层面,与孩子在一起浓度太高,尤其妈妈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那种靠近感会让妈妈感到窒息,担心自己会把孩子吞噬掉, 所以要用各种方法把他推远,只有这样,与孩子保持足够的距离,我们才能安心做父母!
看到这里,大家会说,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首先,大家要接纳自己的态度。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做自己,孩子放假自己的时间完全被打乱,迷失自我后心有不甘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不需要对此有愧疚感。
与此同时,可能更需要规划好孩子放假的时间,既了解孩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需求。不要以为孩子小,做决定时就完全不与他商量,反而可以与他讨论,看看他想做什么,什么是他希望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的,什么是他可以独自完成的,在孩子独自做某些事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妈妈在上班,老人带孩子,也要征求老人的意见,看看如何能减轻老人的负担。
当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耐心,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讨论他喜欢的事情,同时也把自己觉得好玩的事情分享给他。这样,才能对孩子实现高效陪伴。
如果每次当你与孩子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你都会忍不住心慌,都会感觉受不了彼此间的情感张力,都会忍不住提醒孩子做一些“有用”的事,那么你就需要思考一下你的童年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状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需要做一些自我成长的功课,情绪处理后,陪伴孩子时才能静得下心来。
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尤其孩子上学后,会越来越忙,与我们相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短,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与孩子相处在一起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