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小陆,再讲自己。
当小陆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家长会结束,我都会忍不住跟班主任沟通孩子的情况。
就我在幼儿园期间的春秋同游的近距离观察,我发现小陆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交流基本属于被动型。比如社牛挨个发了一车厢的零食,小陆则是从头坐到尾,要不是我在旁边怂恿他也去发发谢谢人家,他大概会一路“来者不拒”白吃人家很多小零嘴(也可能年幼的孩子心里并不想要但却不懂表达)。
在我早先的印象里,小陆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主动社交,说高冷却也谈不上的孤独的摩羯座男孩。
以前我还挺担心的,大概是我错误地认为“合群”的人会比较“吃得开”。
现在我不这样想了,相反我觉得,独来独往或者说“不合群”只要不是一种医学上的病症,有啥不可以?也没什么不好呀。
因为——你就是你呀!
下面讲我自己。
如果彼此的认识只是为了推销我某产品或某课程,其实也大可不必,别人我不知道,本人太难“撩”了。
我太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以及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我会干脆回绝,有的直接不予理会。
我并不认为推销是坏事,但是在彼此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啪”——扔过来一个广告,而且还是群发的,别人我不知道,本人直接无视。对方这样的行为其实很减分,你可别忘了互联网有记忆。
我不愿意假装熟络当我们明明还是很生疏的关系,“亲爱的”这种黏糊糊的网络称呼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我更不会交浅言深,这大概就是我“不合群”的原因。
关心我的朋友也许知道前年上半年有两个月我疯狂参加线下活动,走T台,上台演讲,哪里有聚光灯就往哪里凑。根本没在怕的。那是因为新人期的工作需要,这一面显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目的性太强的社牛行为约等于别人眼中的爱出风头。其实真没什么好显摆的。
发现自己特别不能忍受为了某种推销的目的去结交或接近,虽然我觉得有些朋友就算从此不见也没什么可惜,可出发点还是我不想为了眼下的业绩消费我们可怜兮兮的友情。
所以当我认清行业的真相就毅然决然地不再继续。因为我不想人生的道路走着走着,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忘了是最近看到的哪一本书里说到“你就是你呀”,对啊,你干嘛要去做别人或者不喜欢的你自己”。
做你自己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