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净土
有一段时间了,既不看书,也不写字。
从很早之前就在怀疑,读书和写作的意义。因为我即读又写,所以区别于只读不写的人,又因为我凭兴趣来进行这两项事务,又区别于文学专业的人。
我偶尔会有写作的冲动,好像是射手在看远处的靶,不管有没有枪在手中握着,也不管有没有开枪的环境,拔枪击靶的动作和射中靶心的痛快感已经在心里预先体验过了;因为预见到了这种痛快,便产生一种付诸实践的渴望。
于我而言,靶子就是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经历。只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和场景才会激起写作的冲动,表达,如同枪击,表达感受如同一把左轮手枪,需要精准的击中它,一旦感受和场景被外化为文字,它们便不会在内心中起伏,安静的沉淀下去,如同死亡一般。
这就是写作于我的意义,我需要表达的精准感和畅快感,需要把内在的事物外化,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如同果实从树上摘走。但阅读的意义呢?每个人阅读的动机不同,于我而言则是一种不安全感。
我最期望的是能从书中获得一些教益,读书不是高雅的消遣,而是一场苦战,经典作品没有太大的悬念,没有激烈的对抗,唯一吸引人的是它以自己的方式揭露世界的内核,它向你展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斗争,你从中获得教益,如同上课,没有太多人真心实意的热爱课堂本身。
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思考文字本身,阅读和写作由文字来联结在一起,文字的局限也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局限;没有哪一个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触及这一点,-------文字是表达最为便捷的工具,文字是表达抽象概念的唯一方式,文字是间接艺术,是万物万事的名字。认识到文字的局限性和可替代性让我心灰意冷,文学的衰败和影视的繁荣此消彼长,就像照片对于绘画一样,文学迅速的退出艺术主流。
固守文字如同固守手工活的老人一样,既有人倾佩但更多的是同情,文学只能像绘画一样,越来越往抽象的方向发展,具象的文学大块大块的被影视所替代,文学从很早就开始衰败了,------我渡过了一路向上的青春岁月,才伴随着内心的衰败逐渐看到文学的衰败。
假如我不是为了获得一些人生教益,我几乎不会去看书,假如我不是为了体验表达的快感,我也不会打开电脑,文学的出路在哪里,从本科时参与文学社就一直在思考,既找不到一片文学的净土,又不在大众的主流视野,文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小众艺术,甚至可能连喜欢书法的人都比喜爱文学的人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