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的教练晨会上,园妈作为最后的总结分享,分享了一个心理测试的过程。
作为主持人的我,应邀参与了测试。
大体的过程,
1、回想自己最痛苦的三件事情,每件事情是因为未达到什么样的想法而感到痛苦。
2、回想自己最快乐的三件事情,每件事情是因为未达到什么样的想法而感到快乐。
我的回答是这些关键词,被认可,同理心,人生三大幸事,旅行周游世界,女儿,快乐的传承。
其实,我是很少做这类测试的,总感觉仅仅通过一些自己临时拼凑的想法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粗犷的心理探索过程。
这个时代下的我们,每天都经历着不同角色的频繁转换,谁又能清楚的看清别人的内心想法呢?
最近在学习陈海贤老师的《亲密关系》,他就提到了很多的亲密关系的理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词“好不好”。
为什么这个词,就可以将关系连接的更紧密呢?
因为所有的沟通,本质上都是个人思维逻辑的相互融合。
当两个人的沟通出现了难以融合的点时,就可以加上一个词缀,比如|“好不好”,就可以将原本双方戒备的心理重新打开一扇窗户。
我们一起去吃肯德基好不好?
我穿这件衣服,你给我点建议好不好?
晚上你来做饭好不好?
帮我把洗好的衣服晾起来,好不好?
那,早上的测试,如果换一个问法,比如,我们来一起打开你记忆里最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好不好?也许会在语言上更加柔软。
从和园妈的交谈中,我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一个现象。
当我表达的想法,有个人都能听得懂,说的话,他都理解,那很可能是遇到了一个比自己更高阶的交流者,他之所以会理解你的想法,你的思维逻辑,是因为他对我产生了向下兼容。
这个观点是由刘润老师发现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它不代表任何的立场,仅仅是一个中立又理性的观点而已,但是从这个观点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你说的别人都懂,要么是因为你太浅显,要么就是别人太过于强大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