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和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几个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2600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他可能是第一个完全看清人类功能失调的人,后来,他被授予佛陀的尊号,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大约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在人类之中较早觉醒的老师,他的名字是老子。他留下了一本有关他教导的著作,道德经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灵性书籍之一。
虚幻的自我
。我这个字具体表现了最大的一个妙悟和最深的一个真理,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在传统的用法上,它不仅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个字,还有作为瘦子的我,我的还有我自己,也是最常误导人的一个字,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我具体化了一个最原始的错误,一个对于你是谁的误解,一个虚幻的认同感,这就是小我。这个虚幻的自我感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一个意识的视觉虚幻,爱因斯坦不仅对于时空的实相,更对于人类的本质有着深奥的洞见,那个虚幻的自我,就变成了所有进一步尝试石像思想过程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你的食相就成为这个原始幻相的一个反应,好消息是,如果你能够辨识出幻象的话,他就瓦解了,辨识出幻象,也就是幻象的终结,他要靠你错,认它为实相,它才能存活,当他看出来你不是谁的时候,你是谁的石像才会自动浮现。
小我的内容和结构。想我的心智完全被过去所制约,它的制约有两个面向内容和结构,在一个小孩因为玩具被夺走而痛哭的例子里,那个玩具就代表了内容,它和任何其他的内容都是可以换的,任何其他的玩具或者物件都可以,你说认同的内容是被你的环境教养和周边文化所制约的,无论这个孩子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这个玩具是一个木头做的,还是复杂精密的电子产品,就失去他的痛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这个距离的痛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在于这个字,我的这就是结构性的,无意识的,强迫性的,借由一个物件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已经是在小我心智的结构中根深蒂固了,小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心智结构就是认同。认同这个字是从拉丁文爱定意思是一样的和费舍,意思是使成为衍生而来的,所以,当我认同某个事物的时候,我就使他成为一样的,和什么一样呢,和我一样,我赋予它我的自我感,所以他就成为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认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与实体事物的认同,我的玩具稍后就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试着从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有真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与事物的认同,广告业绩的人都非常了解,显然人们购买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要说服人们,这些东西会加强他们看待自己或是如何被别人看到的良好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为他们的自我感觉分,比方说广告会告诉你,如果你用了这个产品,你就会出类拔萃,意思是指你会更能成为自己,或许他们可能在你的脑海中制造一个印象,这个产品是和一位名人或是一个有年轻有魅力,快乐无比的人有关联,即使已经垂垂老矣,或是去世的名人,在他们当红时期的照片,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这里隐藏的假设就是,买了这个产品之后,竟有一些神奇的关联,你会变得像他们一样,或是表面上形象,会看的起来,想跟他们一样,所以很多情况下,你买的不是那个产品,而是买一个身份认同的强化品,名牌的标签,基本上是让你买一个集体意识的身份认同,他们非常名贵,所以非常独特,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话,他们就会失去心理上的价值,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是物质的价值,那大概只有你付的价钱的零头而已,每个人会认同于什么样的人,事物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年龄,性别,收入,社会地位。你所认同的事物就是内容,而你无意识的强迫性的去认同,就是结构性的。这是小我心智运作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矛盾的是,使得所谓消费者社会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就是我们试图在事物当中寻找自己,但却失败的事实,想我的满足是如此短暂,所以你必须不断的追寻,更多,买的更多,一直不停的消费
无由的努力,要更多无尽的成长,就是一种功能失调和疾病,她的h包增长所显示的功能失调是一样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断的倍增,却不知道毁坏了自身所属的器官,因而招致自身的毁灭,很多经济学家非常执著于成长的概念,他们甚至无法放下成长这个字眼,所以它们呈衰退为副省长,很多人生命中绝大部分,都是想好在对事物先入为主的迷恋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祸害之一,就是物质的最真,当你无法感受到自己属于那个生命时,你很可能就会用物质来填满你的生活,我建议你。经由自我观察,来研究一下你和这个世界中事物的关系,特别是那些,你会称之为我的失误,这可以作为一种灵性的修持,比方说,你必须要很警觉和诚实,才发现你的自我价值感是否受限于你所用的东西,有没有一些东西会触发你一些微妙的重要感,不是优越感,缺乏某些东西,是否会让你觉得逊于他人,因为他们有的比你更多,你是否会不经意提到你所拥有的事物,或是炫耀他们,好增加你在他人眼中的自我价值,我是让你的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当别人东西比你多,或是你失去了贵重财产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怨恨或愤怒,而且你的自我价值好像有所缩减了。
一个人对他拥有的东西感到骄傲,或是对其他比你拥有更多的人感到不满就是错误的吗?一点也不是,骄傲感,或是想要出类拔萃的需求,以及因为比人家多而加强了自我感,我是比人家少,而缩减自我感,这都不是对和错的问题,他就是想我爸了,想我并不是错的,他只是无意识而已,当你观察到你内在的小我是,你已经开始要超越他了,不要太认真的看待耍我,当你侦察到自己内在的小我行为时,请微笑,有的时候你甚至会大笑出来,人类怎么可能被他欺骗了如此之久,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小我是无关乎个人的,他也不代表你是谁,如果你认为小我是你个人的问题的话,那不过是更多的想我罢了。
所有权的错觉,拥有某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将一些东西变成我所拥有的,我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站在纽约的街头,指着一座摩天大楼说,那栋楼是我的,我拥有它,你不是非常有钱,就是有妄想症,要不就是骗子,无论如何你是在诉说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这个面相和大楼这个面向合二为一了,这就是所有权的心理概念运作的方式,如果大家认同你的故事,就你会有一个签署的文件来证明他们的认可,你是很有钱的,如果没有人同意你的故事,他们会送你去看精神科医生,你不是有妄想症,就是强迫说谎的倾向,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无论人们同意与否,你要辨识出这个故事和组成这个故事的念想与你是谁,完全无关。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也了解到,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感,但是他们真正在寻找的本体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只是大部分时间都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同,其实最终就是他们对新奇的人,而被掩盖了。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同于存在,我拥有,所以我存在,所以我拥有更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小蜗精油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住在豪宅里,或许是每个人都很有钱的话,你的豪宅和财富就再也无法加强你的自我感了,你可能到时候会搬到一个简单的小屋,放弃你的财富,从新获得一个身份,是你自己同时在他人眼中,也比较有灵性的人,别人如何看待你变成了一面镜子告诉你,你是什么样子?比起你是谁,想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你的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而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大多数人都是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你有多少,和你有什么,而你又无法超越这个集体迷失的话,你终其一生都注定会去追逐一些事物,我忘了在那里寻求你的价值和完整的自我感
。你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呢?是都别失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着自然而然会消失,与此同时,只要觉知道你对事物的执着就可以了,有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执着,认同,直到你失去了,他们,或许面临失去的威胁,如果那个时候你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等等,那就表示你对他们是执着的,如果你觉知道自己认同于某个事物的话,那个认同本身就已经不完整了,我是那个角色,到自己有执着的觉知,这就是意识转化的开始,欲求,需要更多的需求。
如同我们所见,拥有这个概念是小我创造的幻想,为的是要给自己一个坚实而有序的感觉,好,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显然你无法在拥有中找到自己,那么在想我的结果之下,还有一个更强大的驱动力,需要更多的需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欲求,如果没有需要更多的需求的话,小我是无法成长的,因此欲求,比拥有,更能让小我长城,小五拥有拥有,但是他更想要需求更多,所以拥有所带来父亲的满足感,总是会被更多的欲求所代替,彻底谈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更多,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东西让小我来认同,这是一个有应酬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有些人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有些人丧失了孩子和朋友,失去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有些情况只有灾难和战争,他们同时失去了以上所有的东西,然后发现他们一无所有,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其现状况,他们以前所认同的所有事物,所有给他们自我感的都被拿走了,然后事出突然并且不可思议的事,原先他们感受到极度痛苦,和强烈恐惧,竟然撤退了,随之出现的是神圣的临在感,一种生存的平安与宁静,以及从恐惧中完全的解放,这个现象对圣保罗来说一定很熟悉,因为他曾说神的平安是超越所有理解的,它看起来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平安,经理找他,会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还会感到如此平静,一旦了解到小我的真面目和它运作的方式,答案就很简单了,当你认同的形象,那是给你自我感的东西都崩溃瓦解,或是被剥夺了,这会导致小我的崩溃瓦解,因为所谓的小我就是与形象认同,当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你认同的时候,你是谁呢?当你周围的形象全都瓦解,或是死亡迫在眉睫时,你的本体感本我感就从形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性也从物质的束缚中释放了,你领悟到你真正的身份是无形无相,是无所不在的临在,是在所有的形象,所有认同之前存在的本体,你了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不是意识所认同的那些事物,这就是神的平安,关于你本质的最终真理,不是你是这货,你是那,而是无本事。
并不是每一个经历到巨大损失的人,都会体验到这样的觉醒过程,从与形象的认同中接力,有些人很快都会创造一个强烈的受害者,心理形象和念想,无论是情势下的受害者,还是因为其他人,不公平的命运或者神而造成的受害者,这些念想和它产生的情绪,像是愤怒,怨恨,自怜,会让他们强烈的认同,而这也会立刻替代那些在损失当中瓦解的其他认同,换句话说想我很快找到了一个新的形象来认同,这个新的形象,事实上是极端不快乐的一个形象,但是小武却不在乎,无论是好是坏,只要他有个身份就可以了,事实上,折心的想我会比较的少,我更轻松更僵化,而且更不可理喻。当赔偿的损失发生时,你不是抗拒它,就是顺应它,有些人变得尖酸刻薄,或是一两天由人,有些人则变得慈悲智慧,并充满爱,顺应指的是在内在接受事物的本然,你对生命是敞开的,抗拒,是一种内在的收缩,更加坚韧了,耍我的外壳,你是封闭的,在内在的抗拒下,你所采取的行动,将会产生更多外在的抗拒,宇宙,也不会站在你这边,生命也不会帮助你,如果门窗都关闭了,阳光是无法照耀进来的,当你内在能够顺应能够臣服的时候,一个新向度的意识开启了,如果有可能或必须采取行动的话,你的行动将是和整体一致,而且具有创造力和自信,会支持你。这个有创造力的自信,是在内在敞开的状态下与你合一的,那个不受制约的意思,周伟的情势和人们都会开始帮助你,与你合作,巧合自然的发生了,如果当时不能采取任何行动的话,你会在随着臣服而来的平安和内在定境中安息,在神之中安歇。
想我的内容因人而异,但是在每个小我运作中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耍我的参与只是在表上,深究之下都是一样的,他们是怎样相同的呢?他们都是靠认同和分离而生。当你透过小我而活的时候,想我是心制造的自我,有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身份的基础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所以每一个。想我都不断的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为了要维护我的思想,它需要一个相对的思想他人,看得上的,我如果没有一个概念上的他人的话,就无法存活,当我是这些他人为敌人的时候,他们是最与我分离的。在这个无异是小窝模式,天平的一端是小我强迫性的责怪,埋怨别人的习惯,耶稣也曾对此说过,为何你只看见你弟兄眼中支持,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在天平的另一端,是个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在圣经中,耶稣问的这个问题从未得到回答,但是答案当然应该是,因为当我批评和责怪别人的时候。我觉得有优越感,也比较强大。
抱怨与怨恨,抱怨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剂量,每个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让你对他深信不疑。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理标签,无论是当着他们的面,或者是在别人面前飞断流长,或时光,在心里为他们贴上标签,都是抱怨行为模式的一部分,骂人就是这种贴标签和小我寻求理直气壮,宁夏他人的行为当中最为粗俗的一种。这个无意识行为尺度的下一个层次就是叫嚣痛骂,紧接着就是暴力行为了。
怨恨是伴随着抱怨,为何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他会为小窝增加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恼,分开委屈或是受侵犯,你会因为他人的贪婪,不诚实,不正直,和现在的作为以前做过的事,心怀怨恨,想我做的这一套。你不但没有忽视他人的无意识,反而还把它变成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谁在这么做的?就是你内在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他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较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教育他,有时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的扩大它,你对他人内在是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是让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时化解人类集体小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只有当你能够辨认出他人的行为是出自于小我,一句,出自于人类集体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时,你才可能真正处于不予反应的状态,当你明白他人的行为不是冲着你而来时,你原先想要反应的那股冲动就消失了,若对小我不予反应,你就能够时常启发别人内在健全的心态,所谓健全的心态就是不被制约的意思,而非被制约的意思。
没反应,不是示弱,反而是显强,哺育反应的另一种表达词汇是宽恕,宽恕就是去忽略,或是去看穿,当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够直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的本质,健全的心态。
情绪反应(reactivity)和怨气(grievances)通常,怨恨是伴随着抱怨而来的情绪,但它也可能带来另一股更
强烈的情绪,例如怒气或是其他形式的苦恼。如此一来,它的能量负荷就会愈来愈高(highlychargedenergetically),抱怨就会变成较为激烈的反应。这是小我用来强化它自己的另一种方法。很多人随时都在等待下一件让他们产生情绪反应、让他们感到苦恼或是烦扰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如愿以偿。“这真是太过分了,”他们说,“你竟敢……”“我最痛恨这种事了。”他们对苦恼和愤怒上了瘾,就像有此人对用药上瘾一样。经由对周遭事物的激烈反应,他们坚定并且强化了自我感。
一股长存于心的怨恨称为怨气(grievance)。心存怨气就是处于一
种长久的“对抗”(against)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忽气是组成很多人小我主要部分的原因。集体怨气可以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心灵中长存数百年,并且助长永不止息的暴力循环。
怨气是一种与遥远的过去事件有关的强烈负面情绪,那件过去的事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强迫性思考、不断地在脑海由重现事情的经过或是大声地对人述说“某某人对我做了此什么”,或是“某某人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事”。怨气同时也会污染我们生命的其他领域。比方说,当你想到或感觉到忽气的时候,它的负面情绪能量就会扭曲你对某一件当下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或是影响到你现在对某人说话和行为的方式。一股强烈的怨气足以污染你生命的绝大部分,而且让你在小我的掌控下动弹不得。
你必须抱持诚实的态度,才能知道你是否还在蒙养怨气,或是生命中是否还有你无法完全原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敌人”。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你在思想和情绪层面去觉察那股怨气,也就是说,去觉知那个让怨气存活的思想,同时,去感受你的身体对这些思想的反应,也就是你的情绪。不要试着放下那股怨气。试图去放下、去宽恕,是没有用的。当你明白怨气只会加深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此外刷无他用的时候,宽恕自然会产生。只要看见了,就能释放。耶鲸的教诲中说道:“宽恕你的仇敌。”其实就是去消除人类心智中小我的主要结构。
过去的事是无法阻止你在当下保持临在的。只有你对过去的怨气能够阻止你。那么到底什么是忽气呢?它就是旧有思想和情绪的一个负累(baggage)。
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抱怨、挑毛病和过度反应都会加深小我赖以存活的界限感和分离咸。这些态度也会借由另外一种方式强化小我,那就是:给予小我赖以苗壮的优越感。抱怨交通阻塞、政客、贪婪的有钱人或懒惰的失业者,抱怨你的同事、前妻前夫或是其他男男女女,并不会让你立刻明白抱怨如何能够带来优越感。那么,这个优越感从何而来呢?其实,当你抱怨的时候,你是在暗示你是对的,而你所抱怨或反感的对象或情况是错的。
,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是对的”更能强化小我。“我是对的”就是认同于一种心态一个观点、一个意见、一个评断或一个故事。当然,为了让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必须让他人变成错的。所以,小我喜欢让他人是错的,好让自己变成对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让他人错,才能获致更强烈的自我感。不仅是针对人,经由抱怨和反应,有时也会让某种情况变成是错的,意指:“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你是对的”将你放置在一个幻想的道德优越感上,优于那个正被你批判和需要的人或是情况。小我渴望的就是这种优越感,而经由它,小我强大了自己。
其实世上只有一个绝对真理,其他的真理都是从它衍生出来的。当你能够找到那个真理的时候,你的行动将会和它一致。人类行为反胺的不是真理就是幻相。真理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吗?是的,不过这些文字,当然不是真理本身。文字只能够指向真理。
直理与你的本质(whoyouare)是无法分开的。是的,你就是真理。
如果你只在他处寻求,那么每一次都会被误导。你原本即是的那个本体,就是真理。耶稣曾试着传达这个意思,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那么出自耶稣之口的这些话,就是导向真理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指标。然而,如果被误解了,它就会成为最大的障碍。耶稣提到内在最深处的那个本我(Iam),即是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具有的本质身份。事实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也都有。他谈到了你原本即是的那个生命。有些基督教的神秘学派称它为内在的基督;佛教徒称它为你的自在佛性;印度教称它为生命之源(Atman)――常驻内在的神。当你和那个内在向度有所接触的时候(实际上,和它有所接触应该是你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奇迹般的成就),你所有的行动和人际关系都会反映出你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与所有生命的合一。这就是爱。律法、诚命、规条和制度只对那些和自我本质(内在真理)分离的人来说有其以要它们可以防止小我的过度膨胀,但是却常常做不到。“做你爱做的事,爱你做的事。”圣奥古斯》这样说。这是言语所能表达最接近真理的说法了。
绪认同,也就是说,与小我认同!
贪婪、自私、剥削、残酷和暴力在这个星球上仍然无所不在。如果你不能体认这些事情就是内在(underlying)功能失调或心智疾病在个人和集体上的一种彰显的话,那么你就犯了将它们个人化(personalize)的错误。你会为某个人或某些团体建构一个概念上的身份,然后说:“这个就是他。那个就是他们。”当你把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小我和他们的身份混为一谈的时候,就是你的小我打算利用这个误解来强化自己,而强化它自己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是对的,进而比他人优越,还有就是以谴责、愤慨或较常用的怒气来对抗那个假想敌。对小我来说,这些都是让它极端满足的。它加强了你和别人的分离感,那个“排他性”的感觉被扩大到一个程度,使你无法再感受到你们共同的人性,也感受不到其实你和其他人都是源自于至一生命,也就是你们共同的神性。
在他人身上,使你产生最强烈的反应,同时让你误以为那就是他人身份的特定小我模式,与你内在的小我模式可能是相同的,只是你无法或是无意从内在感受到它。因此,你其实是可以从你的敌人身上获益良多的。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是让你觉得最生气和烦扰的?是他们的自私?贪婪?权力和掌控他人的欲望?是他们的虚情假意、欺骗、暴力倾向或是其他你不喜欢的特质?当你对别人身上的特质感到厌恶而且反应激烈时,那些特质也都在你的身上。但是,那只不过是小我的一种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它与个人是完全无关的。它与那个人是谁无关,它也和你是谁(你的本质)无关。只有当你误认它就是你自己的时候,在你之内观察它这件事才会危害到你的自我感。
你要平安还是戏剧事件
你要平安。没有人不要平安的。但是在你之内却有别的东西相要戏剧事件,想要冲突。你此刻可能无法感受得到。可能需要借由某件事的发生,甚或只是一个思想,来触动你内在的反应:例如,有人对你多方责怪、不认同你、侵犯你的领域、质疑你做事的方法、对金钱上的争执等等。这个时候,你是否感受到那股涌向你的巨大力量――恐惧的力量,有时候是隐藏在愤怒或敌意之下的恐惧?你是否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变得严厉或尖锐,或是很大声而且低八度的声音?你是否能够觉知到你的心智立刻冲上前去护卫它的立场,自圆其说,攻击或是责任?换句话说,你是否能够在那一刻的无意识中觉醒?你是否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某处正在交战,它觉得遭受了威胁,而且想要不计一切代价地求生存,它需要这个戏剧事件,以便声明它的身份――这场戏剧性演出中的胜利者角色。你是否可以感受到内在的某个部分,宁愿要公道而不要平安?
超越小我:你的真实身份
当小我在战争中时,你要明白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生存而抗争的幻相。那个幻相认为它就是你。一开始就想成为观察的临在(witnessingpresence)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小我正处于挣扎求存的状态,或是源自过去的某种情绪模式被触动了,但是,只要你尝试了一次,你的临在力量就会加强,小我也会失去对你的掌控。而此时,就会有一个比小我和心智更强大的力量进入你的生活中。如果想要从小我之中解放出来,只需要对它有所觉察,因为党知和小我是无法共存的。党知是隐藏在当下时刻的力量。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了临在(presence)。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是你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这股力量带到世界上来。这也是为什么想要从小我之中获得解放这件事,不应该作为未来某个时间点应该达成的目标。因为只有临在才能将你从小我之中解放,而你也只能在当下的时刻临在,不能在昨天或是明天。唯有临在可以化解你内在的过去,因而转化你的意识状态。
什么是灵性的领悟?就是相信你是一个灵性的存在吗?不是的,这只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只比你相信出生证明上你的身份的那个想法,更接近真相一点点而已,但它仍然只是一个想法。灵性的领悟就是清楚地看见:我所感知的、经验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最终都不是我,我无法在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当中寻找到我自己。佛陀应该是人类当中第一个看清楚这个事实的,因此无我(anata)就成了他教海的中心思想之一。当耶稣说,“否认你自己”,他的意思是:去除(化解)自我的幻相。如果这个自我――小我――是真正的我,那么去否认它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认知、经验、思想和感觉在意识之光之中来来去去,而真正存留下来的只有意识之光。这就是本体,也是较深层的、真正的我。当我了解到了自我的真相时,在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都是相对的重要而不是绝对的了。我还是尊了绝对的严
肃性和沉重咸。最终,唯一重要的就是:在我生活的背景中,我是否能够时时咸受到我本质上的本体存在感,也就是所谓的“我本是”?更正确的说法就是:我是否能在此刻感受到“我即我本是(I am that Iam)”?我是否能够感受到我本质上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还是我会在眼前发生的事情、我的心智和这个世界当中迷失自己?
所有的结构都是不稳定的
无论以何种形式显现,小我背后的那个无意识的驱动力,都是为了要强化我自以为我是的形象――那个虚幻的自我。当那个既是祝福又是诅咒的思想开始接管我们,遮盖了我们与本体、源头和神联结时所产生的简单而深远的喜悦时,虚幻的自我就成形了。无论小我显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背后潜藏的驱动力始终都是:渴望出类拔萃
小我对优越感的需求
你可以在他人身上,更重要的是在你自己身上,观察到小我很多细微而且容易被忽略的表现形式。记住:当你觉知到内在小我的那_刻起,所浮现的觉知就是超越小我的你的本质(whoyoure)――也就是更深层的“我”。辨识出假相就表示真相由此而生。
比如说,你正打算要告诉某人一则刚发生的新闻。“猜猜看发生什么事了?你还不知道吗?我来告诉你吧!”如果你够警觉、够临在的话,你可能在正要宣布这则新闻之前,感受到自己内在的短暂满足威,即使这是一则坏消息。这是因为在小我的眼中,那一刻你和他人之间产生了施与受的不平衡状态:在那短短的一刻,你知道的比别人多。那个满足感是来自于小我,而且是源自于你感觉到你的自我感此刻比别人强。即使对方是总统或教皇,你在那一刻有更多的优越感,因为你知道的比别人多。很多人对八卦特别上瘾,就是因为这个崇敬。不但如此,八卦通常带着对他人恶意的批评和判断,因此它也经由一个暗喻的(但却是幻想出来的)道德优越感来强化小我――每当你对某人有负面评价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优越感。
如果他人拥有较多、知道得较多,或能做得较多,小我就感觉备受威胁,因为和他人相较之下的“较少”的感受,会缩减它虚拟的自我感。它甚至会试着用削减、批评、藐视其他人拥有的财产、知识或能力的价值来重新修复自己。同时小我也许会采取不同的伎俩,如果对方在大众的眼中被视为是重要人物的话,与其和对方竞争,不如借由和他攀上关系来增强自己。
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
一个害羞而害怕他人关注的人并不是没有小我,而是有一个矛盾
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关注会以不认同或是批判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增强小我,反而还会贬低它。所以这个害羞的人对于关注的恐惧,就超过他对关注的需求。害羞诵常伴随着非常负面的自我认知,那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任何自我的认知感――为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都是小我,无论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还是负面的(我一无是处!)方式展现。在每个正面的自我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深怕自己不够好的恐惧。在每个负面的自我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想要一枝独秀或是凌驾他人之上的欲望。看起来非常自信,而且不断追求优越感的小我,后面却是无意识地对自卑的恐惧。相反的,在害羞、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我自卑情结之后,却有着对优越感的强烈渴望。很多人因他们接触到的情况和人物的不同,而在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摆荡。对于内在,你所需要知道并且去观察的就是:当感到比某人优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惭形秽的时候,那就是你内在的小我!
恶棍、受害者、爱人
有些小我在无法得到赞美或推崇的情况下,会选择屈就于其他形
式的关注,继而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以得偿所愿。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关注,它们可能转而选择负面的,比方说,激起别人负面的反应。很多孩子的行为就是源自于此。他们故意调皮捣蛋以取得关注。当小我被活跃的痛苦之身触痛而扩大的时候,这种扮演负面角色的情况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过去累积的痛苦情绪会借由经历更多的痛苦来更新它自己。在追求名声的过程中,有些小我甚至不惜以犯罪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些小我借由恶名昭彰和他人的唾弃来寻求关注,它们的心声是:“请你告诉我,我是存在的,我不是无足轻重的。”这种病态的小我形式,只不过是正常小我较为极端的版本。
有一种很常见的角色就是受害者,在这个角色中,小我寻求的关注就是同情或怜悯,或是他人对“我的”问题的兴趣――“我和我的故事”、视自己为受害者是众多小我形式中的一个要素,这些小我形式句括了,埋知他人,受到攻击,遭受侵犯等等。当然,当编造并认同自己是受害者角色的故事时,我是不希望故事终结的。因此,每个治疗师都知道,小我其实并不想要自己的问题获得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它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如果没有人要听我的悲惨故事的话,我可以在脑海中反复地讲给自己听,然后暗自神伤,我也因此而有了一个身份:一个被生活、他人、命运或是上帝不公平对待的人。它定义了我的自我形象,让我成为“某人”,而这就是小我所要的。在很多所谓的“罗曼史”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要吸引并且留住小我视为“可以让我快乐、咸觉特殊、满足我所有需求”的那个人,角
伯扮演的游戏是常见的。“我会扮演你要我扮演的角色,而你也要扮演我让你扮演的角色。”对男女双方来说,这是个无需明说,而且不意识的共同协议。然而,角色扮演是很辛苦的,所以这些角色无法不止境地扮演下去,尤其是一旦两人开始生活在一起以后。而当那个角色面具谓落以后,你看到了什么?很不幸的,大多数的情况下,你看到的不是对方的真实本质,而是遮掩了真实本质的东西:卸除了角色后赤裸裸的小我,还有它的痛苦之身以及因素求不遂而产生的愤怒。这个愤怒多半又会导向配偶或是伴侣,因为他们不能够移除你内心经年累月的恐惧和匮乏感,而这些恐惧和匮乏威其实是你的小我自我成中国有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的“坠入爱河”,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小我的欲求(wanting)和需求(needing)的一种强化。你对一个人上瘾了,或是说,你对自己心目中那个人的形象上瘾了。它和真爱――占关系也没有,真爱之中是从无欲求的。西班牙文是最能诚实表达传统之爱的一种语言:“tequier?”的意思是“我要你”还有“我爱你”。另外一种我爱你的表达方式“teamo”却很少人用,因为它的意思就是清楚的“我爱你”,并不模棱两可。或许这是因为真爱本来就难寻。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成人都会开始扮演角色。他们使用一些孩子气的字句和语调,以高姿态和孩子说话,对孩子并不平等视之。你暂时知道的比孩子多或是你此刻比较高大的事实,并不意味孩子就与你不平等。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善尽父母的职能,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职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职能的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职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地强调,夸大,而且掌控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而变成溺爱;防止他们受到危害,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龙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
之母职责的时候,他们无意识地害
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行为这个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表示不以为然,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恒常的空虚匮乏威,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
付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
此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
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以为然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慎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母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地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遁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向我咨商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会自动结束。觉知就是最好的转化媒介。
如果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你,千万别跟他们说他们是无意识而且被小我掌控的。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地无意识,因为小我会采取防卫的立场。你能够看出那是他们的小我,而不是真正的他们时,就已经足够了。小我的模式,即使是持续了很久的时间,当你的内在不再抗拒它们的时候,有时会奇迹般地消失。抗拒只会给它们更新的力量。即使它们不消失,你可以用慈悲心来接纳你双亲的行为,不需要对它们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不需要认为这些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在此同时,你也要觉察到自己对于父母行为的反应模式背后(通常都是根深蒂固的而且习惯性的),有什么样无意识的假设和期待。
有意识的受苦
如果你有年幼小孩的话,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指导和保护,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空间――存在的空间。他们虽然经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你并不“拥有”他们。“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种信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许是对的,但是等到他们渐渐长大之后,就越来越不正确了。你对孩子的生活应该如何展开有俞多的期盼,你就会更加停留在你的心智中,而不是为他们保持临在。就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样,他们终究会犯些错误,也会经历到某些形式的痛苦。事实上,从你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是犯错了。但对你来说是错误的,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正是他们需要去做或是经历的。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和指引,但是要明白,有的时候还是要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他们快成长为成人的时候。不但如此,有时你甚至还需要允许他们去受苦。他们的痛苦可能是毫无理由的,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犯错的后果。
如果你能免除你孩子所有的痛苦,不是很棒吗?不,不是的。如果不经历一些苦难的话,孩子就无法进化为成人,而且会很肤浅,只会与外在形式的东西认同。受苦会驱使你往内心深处走去。矛盾的是,受苦是由认同于外相造成的,但是受苦也会减少对外相的认同。受苦大部分都是小我造成的,但受苦最终会导致小我的陨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