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读了或听了不少小说,最后觉得自己最喜欢的居然是鲁迅的小说。怎么说呢,鲁迅的小说比较粗致,虽然都是些中短篇,但小说写得都很接地气。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我是江苏扬州人,虽然在地缘上想差好几百公里,但同是九洲之一的扬州,又是吴越文化圈,可能因为这个我从鲁迅的小说里边,更容易得到文化习俗上的认同感,如《阿Q正传》、《祝福》、《故乡》、《社戏》等,以他的故乡为背景的小说,更容易从中找出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在这种认同感的作用下,对里边的人物场景情节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因为有了切身的体会,才会有感同身受,才会感觉到其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说起鲁迅的小说,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的,记得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不少鲁迅的小说,甚至有些片断还要求能背诵的。但那个时候,我是十分讨厌鲁迅的小说的,一方面我不喜欢背诵,另一方面因为鲁迅的潜词造句,是相当的拗口,带点半文言的写法,看着就难受。其实最主要的是,鲁迅的文章并不适合阅历比较浅的人读的,鲁迅的小说写的基本是成人世界的问题,一个毛还没长齐的小孩去读这些东西,自然完全明白鲁迅究竟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加上当时我们在读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要带上ZZ性正确类的观点去分析文章的内容,这自然又会产生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让学生觉得鲁迅不过是在装逼,不过某些方面的投机,从而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话说这几鲁迅的好多文章人学生的课本里删除了,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件好事,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喜好,让成人世界的东西非得让非成年人去理解,是有些合时宜的。
再次读鲁迅的小说,是近两年的事情。这当中我换过一次工作,在现在这家单位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是一次非常失败的跳槽,之前的两次,虽然也算不上什么体面的工作,但至少是在往上爬的,而这次却是原地踏步了,差不同的同龄人要么当上了领导,要么转行干别的事情。关键是在这公司工作两年后,发现自己融不进去,被边缘化,如果再去找工作时,却又是职场的老人了,以前自以为得意的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一无事处。无论跳槽还是晋升,似乎都已经到头了。但人不能被尿给憋死,既然走到了死胡同,就得想办法跳出来,而不是在原路坐以待毙。我觉得,想摆脱目前的窘境,首先得提升自己的心境,开阔自己的眼界,我于是选择了读书与写作。鲁迅作为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必然是要看的。再次阅读鲁迅的作品,发现我现在困境,早在百年前他就写出来了。
与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很多,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鲁迅小说里的主角都是些草根人物,而别的作家的作品则比较偏向上流社会,偏向知识份子群体。而我也是一个草根家庭出生的人,在这一层面上来讲,我是更容易理解鲁迅所创造出来的角色,更容易体会这些角色的性格、情绪。其实中国自古以人,故事、小说、戏剧,大都以王候将相,才子佳人人主角的,即便到了明清也是如此,四大名著没有一个是专门描写草根的,《金瓶梅》虽说是世情小说,但怎么差西门庆也是小地主,家财万惯,也不是普通草民。连《聊斋》也是,主体都是讲读书人,浦松龄对于乡人、村妇并不是很待见,不是小气扣门、就是又老又丑,身患残疾,所以《聊斋》也算是一部读书人的意淫之作。
所以通过各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伟大,即是平头百姓也能写生动活泼,只要是人都有丰富的情绪表达,喜怒哀乐,样样俱全,而以往的或其他同类的作品中,却很少提及普通民众。《红楼梦》里边只有一个刘姥姥,进了几次大观圆,虽然辨识度很高,但从整体来讲,刘姥姥只是个特例,她并不具有当时社会的普遍特征,而无论是祥林嫂,还是阿Q,还是闰土,这些角色代表了一群人,代表了整个当时社会下最庞大的那个群体的特征。而这个群体也是我所在群体,一群为了生存而在拼搏努力的人,一群小富即安的人,一群看到权势就怂的人,一群被人指手划脚叫干嘛就干嘛的人,一群被当鸭子赶上架还被人指责不求上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