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
如何破“心中贼”——王阳明与康德的殊途同归

如何破“心中贼”——王阳明与康德的殊途同归

作者: yhbyinb | 来源:发表于2020-04-16 22:48 被阅读0次

    最近看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这本书,之前学习了一门王阳明的通识课程,对王阳明佩服至极,折服于其文才武略。同时对他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非常感兴趣。在思考时,想起了以前学习的康德的一些思想,感觉他们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可可以用康德的思想来实现王阳明的“破心中贼”。

    一、何为“心中贼”

    心中贼指的是人心中固有的两种情感: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自然情感主要指:喜、怒、哀、惧、爱、恶、欲。道德情感指的是: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

    二、如何破心中贼

    首先有个假设,王阳明认为任何道德主体都是情理合一的存在,即每个人心中都有“理”和“情”。这是天生的,为人所共有的。在这个假设下,每日个人的决策都受到情和理的双重影响。特别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容易收到各种情感的困扰,遇事容易产生七情,从而蒙蔽里心中的理(良知),影响决策。

    我认为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以这样理解。山贼都是凡人,他们的良知都被蒙蔽了,决策非常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只要通过各种事情唤醒他们的各种情绪,就可以掌握他们的决策方向,从而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就是利用了山中贼心中的“贼”,蒙蔽了他们的良知。通过王阳明的战斗经历可以看出来,他巧妙的利用山贼之间的不信任,让他们内耗,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山贼主动投降。这其中的关键用现代词语讲就是“同理心”。“破心中贼难”的意思也就是良知被蒙蔽,很难光明良知。

    王阳明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其中包含着三层转化:化心理相分为心即理;化天理为良知;化良知为良行。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做事靠良知的指引,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光明良知。简单来说,其实王阳明的思想就是自己给自己定规则,然后严格按照自己心中的规则进行处事,按照现在的词语来说就是“自律”。王阳明的思想中动机的承载者是主体的情理合一。在现实中普通人很难实现在情理合一的前提下光明自己的良知,实现"自律"。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自律的研究与王阳明的阐述非常相似。但是康德的实现方式与王阳明有所不同。

    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人的行为一定要遵从道德律令,这种行为就是由意志产生的。你遵循的道德律令永远同时能度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即别人也能同时遵守这道德律令。原因是,我们理性行为遵循的道德律令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那非理性的行为呢?康德应该将人的情、理分开来看。由理(意志)产生的行为才是一个主体真正的按照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做出的行为,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而由情(欲望)产生的行为本质上只是对欲望的反应,并不能称为该主体的“行为”,它只是一种冲动。因此,只要你的行为遵循普遍的道德律令,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饿能够“破心中贼”。如果只是一种冲动,那么你只能成为被破的“山中贼”。

    总结来说,无论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还是康德的意志行为,所要表达的就是:我们“自我立法,自我遵行”,实现自律,不被情感所打扰,从而实现“破心中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破“心中贼”——王阳明与康德的殊途同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lj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