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是3.5节“山寨级项目管理”,是其第二部分:流程管理。
流程也是手段
长视者把目的当手段,短视者把手段当目的。公司里的KPI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坐着在第五章也有讲关于KPI的问题,后面再细说。但一定要记住我们研究手段,一定不能忘了目的。文档只是手段,流程也是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把项目做好,把产品做好;把项目和产品做好也是手段,是为了达到公司的商业目标;达到公司的商业目标也是手段,是为了完成公司的使命、实现公司的愿景……
项目VS. 流程
“项目流程”只是一种特殊的流程,坐着首先通过一段虚拟人物对话辨析了“项目”与“流程”这两个词的关系,我觉得说的很好,摘录如下:
大毛:项目只做一次,所以追求可行解即可;流程要反复做,所以要追求最优解。相似的做多了,就不会满足于可行解而想追求最优解……
小明抢话:这时会出现流程,比如结婚对于每一对新人来说都是一个很特别的项目,而对于婚庆公司来说就有整套的流程。装修也一样,如果自己做新家装修,那一定会起个项目来处理这件事,而如果是外包给装修公司,他们就可以走流程了。
大毛:嗯,例子不错,生活中的做事原则也是一样。项目是跳跃式发展,有始有终,比如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虽然打江山易,但它在价值链上更重要;流程是常规活动,周而复始反复应用,都说守江山难,是有点吃力不讨好啊,江湖地位总是差一些。但是项目管理是独特工作,风险大,效率低;流程管理则是例行工作,风险小,效率高。
小明:啊,我发现了,其实中国人不擅长做项目是有传统的,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生产制造大国,所以擅长做流程管理;而西方的狩猎、游牧文明,就有明显的项目管理的影子。
大毛:好吧,你真能扯……
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传统行业的流程明显细化了很多,不过,毕竟都是产品研发的流程,总还是有相似之处。下面是通用的做产品的流程:
概念:启动阶段,关注商业规划,DCP(decision check point,商业评审点)1。
方案:立项,项目执行层面的非关键成员加入,关注规格、计划,DCP2。
开发:控制过程。
验证:测试,DCP3。
发布:项目团队解散,成立LMT,老人带新人做生命周期管理。
生命周期维护:DCP4。
前面两个阶段需要高手做,进入第三个阶段,高手应该去做新项目。这里有个通用的原则:新人做老产品,新人不挑活,老产品不容易出事;老人做新产品,老人需要变化才有激情。
流程的本质目的
流程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需求驱动的。
项目最初阶段,团队主要成员都是新人,所以靠的是几位老大和“随机应变”式的个人控制来把握项目进程。那时每个人对产品的一切都非常了解,对需求的响应速度也超快。
到了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产品也越来越庞大,大家越来越感觉已经不能掌握产品的全部,于是渐渐地不敢那么快了,不然出了问题都搞不清原因。
于是,产品、团队、项目进化了以后,再依靠个人英雄主义是不行的,那样英雄会累死,项目也会失败。这时候出现的流程和规范都是一种管理的方法,产品在“快”和“稳”的平衡上,也要稍微向“稳”偏移。
在淘宝UED团队的博客上有句话:设计流程的目标,在于保证“无论谁来做这个产品的设计,都能达到80分”。作者在华为的同学说过:流程的好处是人走了,事还能做,减少特定的人的影响。还有一位前辈告诉说过:路况(即软硬件环境)与开车水平(即个人能力)的要求成反比,流程的目的就是改善路况。
其实上面这些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小结一下:当年的“英雄”把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变成显性知识表达出来,而对于经常做的事情,就可以用流程这种形式固化、传承,后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起码不会太无助。在这点上,规范、模板的作用也类似,这就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一件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流程帮助了产品,但对于后来者的个人成长也许不利,比如只能接触到产品工作的某一个层面,缺乏对大局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成为一颗“螺丝钉”。这就需要后来者自己寻求突破了。
那么多会议与评审,可以省么
产品会议:必须有,决定“做不做、做多少”实在太重要了,方向错了很可怕,如果没有多个产品之间的资源争夺,同一个产品的不同需求也必须争夺,可以把确定需求商业价值的需求讨论会、初评工作量等工作都放在一起作为产品会议。参与者最少得是产品团队、开发、测试、销售、服务等各个部门的头,或者有话语权的接口人。
Kick Off会议:最好有,鼓舞士气,可以考虑与需求评审合并为一次会议,安排在最开始的15分钟,因为它们参加的人员差不多。这个会议,项目干系人都应该到场,有的人可以在Kick Off结束后离开,不参加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如果项目Kick Off之后只做一次评审的话,那就是需求评审。具体的PRD、UC、Demo评审,很少分为三次,看项目情况,任意两个都有可能合并,甚至三个合并。
设计评审:表面上看起来经常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省略,实际上是在开发人员实力很强的情况下省略(他们在需求评审时会问很多问题),而开发较弱、新人多、业务不熟的团队,则必须进行设计评审,否则后面出问题很麻烦。
TC评审:仅次于需求评审,这是在项目KO以后第二重要的评审,敏捷方法很看重测试,实在要省也可以,那么PD会更辛苦一些,需要做更细致的验收测试。与设计评审类似,TC评审也属于纯技术的评审,商业团队一般就不参加了。
功能评审:这其实也是必须的,而且需要项目干系人都参与,但我之所以没有把它列为和需求评审一样重要,是因为功能评审经常采取线下的方式进行。当然,对于重要的项目,还是建议开一个产品演示会。
发布评审:可以让开发经理决定是否需要。
评审会议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应该尽量简化。而基本原则就是一句大白话:重要的评审不能省,最好单独评审,参与者取决于评审内容偏商业还是偏技术,而这些判断,没有统一标准,与产品、项目、团队的特点相关。
商业评审与技术评审
上一节把所有常见的评审放在一起又分析了一遍,其实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商业评审”与“技术评审”。简单地讲,商业评审决定“做不做”,是产品会议与功能评审;而技术评审决定“怎么做”,是需求、设计、TC、发布评审。
商业评审的三个决定是:项目继续、重新定向、项目终止,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砍项目。商业评审也是分阶段分发资源的时间点,会给通过评审的项目发放到下一个商业评审点之前的资源。
技术评审的三个决定是:项目继续、有风险的继续、必须解决某问题后再继续。需要避免的情况是技术评审三步曲:抓壮丁,随便找有空的人来参加;科普会,来的人根本不了解情况,说很多基本信息;批斗会,没完没了的争论。
商业评审与技术评审两者最好分开,或者说在任何评审会议上不要同时讨论商业与技术问题,否则会被技术人员带入细节讨论,或者商业人员打击技术人员,或者决策者思维被搅浑。评审是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节点设置的顺序正确、数量合适,才能保证流程的通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