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慢来
中午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个印度女孩听说我国男女平等、勤劳就会致富,于是来到中国打工。
工厂的工资不错,远远高于他们当地的水平,女孩很开心地在一条流水线上工作了。
开始那些天,她不熟悉工作流程,有些手忙脚乱,速度也跟不上。管理的组长看到女孩惊慌失措的样子,想她太紧张了,于是上前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温和地说:“别着急,慢慢来!”
女儿回去查了词语的意思,是“减缓速度,放慢动作”的意思。于是再次上班的时候,女孩便放慢操作的速度,原来她是不熟练工,速度本来就慢了一拍,这下更是慢得离谱了。流水线的工作都是一环扣一环,你慢了,其他人也会跟着慢,一来二去,整个小组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一个月后,女孩被工厂解聘,速度太慢影响效率。女孩失望地回国去,她想不明白组长明明叫她“慢慢来”,为何自己照做,却丢了饭碗呢?
二、“快快来”摘黄花菜
八十年代时候,农村没什么经济收入,干黄花菜可以卖到一两元、两三元一斤,是很好的经济创收业务了。
所以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黄花菜,农村的山上,田野里,都种满了黄花菜。黄花菜有一个俗名,我们叫“金针”。金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淡红的肥大些的肥金针,一种是粉绿的小一些的瘦金针。肥金针大,好采摘,卖得便宜一些,瘦金针身材小难采摘,卖得贵。
金针很奇怪,它只在早上5-7点间长成最适合采摘的样子,采下来蒸晒干,可以制成好吃的干金针。但采摘的时间掐得很紧,早去了,它还没长大,晚去了,它就开花了。开花的金针,可没有商人愿意收购。
我们旁边有一户人家,好像还是我的远亲。他们种了一大片的金针,估计是我们其他人家的两三倍。但他们家人口不多,金针要一根根掰下来,就两个大人去采摘,根本来不及。
于是,他们家的爸爸制定了一个规则:让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四五点就起来,去采摘金针;采摘回来给金针上秤,肥金针2分钱一斤,瘦金针3分钱一斤,钱当场支付给两个孩子。
我记得那两个女孩,一个叫红纱,一个叫红婉。每天都盼望去摘金针。我们还赖在床上起不来,他们已经早早准备好,围上塑料膜(防止露水打湿衣服),背上竹蒌,向山上田野出发了。
我们经常听到她们在议论,今天姐姐摘了多少斤,赚了多少钱,妹妹摘了多少赚了多少。每天她们都能赚到2角——3角钱左右,那时候糖是1分一颗,两三毛钱可能买二、三十颗糖了。
我很羡慕她们的生活,有付出就有回报,但是绝对不敢向自己的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于是依旧是每次在睡梦中被父母揪起,眼睛迷离地走去山坡摘金针,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心态估计是:反正做多做少,都没奖励,还不如“慢慢来”。
三、“慢慢来”跟着心走
都市的节奏比较快,信息千变万化,杂事繁多又琐碎。当时不能完成的事情,事后就很快忘记了。往往睡下了,才想起“孩子的书还没买”、“家里没米了”、“老板交代的报表没交给他”等等一些事,这时候心情就会变得焦虑不安,睡之前想着这些事,自然睡眠大打折扣。
然后有出来了,按事情重要性区分的“四限像法”,把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类,指导大家分清大小先后处理事情。
还有“整理清单”、“简单生活”等等方法。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比如闭上眼睛静坐一会儿,拿一根笔照着字帖写字十几分钟,我们的思路就清晰了。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烦恼琐碎,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当我们做了之后,我们会得到某一方面的激励或好处。
比如说,你买了孩子的书了,孩子就可以看书,他的成绩是不是就可能提高?你买了米了,你就可以煮香喷喷的米饭,肚子不会饿了;你完成老板的报表,老板支付给你薪水,你可以用这薪水理直气壮地消费,而不担忧会被责备……
所以,当你安静下来,头脑中依然是想到那几个字——“慢慢来”,是不是?在烦嚣的城市中,静下来、慢慢来,一切都会变得美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