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文学最大的魅力便是纵有千万人去解读它,也不会出错,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三毛的书了,说来惭愧,一直对三毛停留在耳闻,机缘巧合之下,才买了三本,岂料这一读便是上瘾,匆匆买下她的全集,读至第三本才有所感悟,原来三毛的旅行文学真谛不在于旅行,而在于她的真诚、勇敢、热心。
稻草人笔记,这是一本付出不求回报的书,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三毛的一地鸡毛、家庭繁琐,她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潇洒,她也有所惧怕,她也有崩溃的时候。
三毛的书让人感觉,生活原来还可以有这种打开方式,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不畏前路通往何方,只管享受生活,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其实,三毛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总是那么乐于助人,她能伸出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热心感受他人的生活,不论是濒死的陌生老人,还是照顾养父母的红发男孩,她总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经过他们的人生,我想,这才是每天生活崭新的本质,无论你身处何方,只要勇于张开双臂、总能遇见不一样的一天,也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旅行不过是看不一样的风景,丰富人生,这种经历才是一种阅历,让人成长。
这本书让我看见三毛的“不洒脱”,她被家人牵绊,困于婆媳关系,面带职业微笑,应付家庭琐事。婆媳关系是一个世纪大难题,我也突然之间明了,一个人有好多身份,自己、父亲或者母亲、儿女、儿媳女婿,家庭生活幸福与否,与能不能做自己有很大关联。在《这种家庭生活中》我感受到了三毛的崩溃、无可奈何,这也是很多家庭的写照,与公婆在一起,公婆真的没那么爱你,他们的儿子倒是如沐春风,而作为儿媳却是谨言甚微,劳动在前。
这样的日子是无奈的、压抑的,但像另一个妻管严丈夫般,没了自己人生亦是好没有趣味哟,苦中作乐说的大概就是在各种身份之间转换时,抽空做一点自己吧,无所顾忌、尽情放纵!
人生何其短,这些身份我们总是逃不掉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照顾好父辈,但是不能忘了自己,这是自私吗,我想不是的,总要有时间安慰一下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毕竟这是自己的人生啊。
当然,不论是作为一个子女还是作为一位母亲,我们不能否认父母的付出,像是稻草人或者像她书中说的天使,总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也乐得于此,人生啊,你总也搞不明白在诸多身份中哪个才是最重要的,但一定不是“自己”这个身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