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叶圣陶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所传达给我们的动笔前应斟酌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斟酌体裁。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我们得到了一个意思,往往觉得写一首诗歌也成,写一篇小说也成,乃至写一则极其自由的随笔、写一篇非常严正的论文,都成。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需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所以,选定体裁是动笔之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如胡愈之先生“青年的憧憬”,这篇文章主要意思就是说青年应该努力奋发,以求实现那憧憬中的世界。这个主要意思可以用几种文章体裁来表达。摄取一些具体的印象,编成一些和谐的语句,把这意思含蓄在里边,那就是诗歌。创造一个故事,其中主人翁当然是青年,在故事背后透露出这个意思来,那就是小说。不拘文章的形式,纯任自然,把这个意思说了出来就完事,那就是随笔。然而最适合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还是像胡先生所采用的那种小论文。因为在一篇文章中,要把实际的世界和憧憬中的世界都描绘出一个轮廓来,绝不能琐琐屑屑作具体的刻画,而只能粗枝大叶作概括的叙述,所以用论文的体裁最为相宜。
第二件事情:表达哪些意思,隐藏哪些意思。通常说表达意思,好像意思总得倾筐倒箧地拿出来。其实不然。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藏在文章的背后。只拿出一部分来并不是潦草完篇,而是其他部分已经包含在一部分之中了。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实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还是如胡愈之先生“青年的憧憬”,劝导青年努力奋发,以求实现憧憬中的世界,这个意思可以慷慨激昂地说出来的。但是作者并不如此做,只平心静气地指出青年所以需要憧憬的缘故。因为,实际的世界是人人生活在其中的,只要叙述得扼要而且正确,不必加什么激励和劝说,读者自然会觉到它必须破坏。憧憬中的世界是人人所想望着的,只要描绘得扼要而且明显,也不必加什么激励和劝说,读者自然会觉到它必须实现。如果用了激励和劝说的态度,反而使读者怀疑,这或许是一种别有作用的偏激的言论吧?现在用平静的态度来说,好像物理学书中讲述一种普遍的原理一样,那就无可怀疑了。
其次是自己所认为的动笔前也应斟酌的两外两件事。
第三件事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投稿赚稿费,还是为了愉悦自己。前者自然是要研究一些期刊杂志的特点,迎合杂志的口味,排版也要符合杂志的偏好。后者则自不必如此费周章,体裁也随自己喜好。
第四件事情:这篇文章的受众是怎样的群体。若是中学生、小学生之类的群体自然要使用一些通俗的语言,语调尽量欢快。若是高知群体,那么专业自然是第一位的,哪怕用些复杂的辞藻也是可以的。文章的受众也影响着文章的体裁。如胡愈之先生“青年的憧憬”,因为读者是中学生(这篇文章是在《中学生》杂志发表的),若把意思艺术化了,写成诗歌或者小说,不及写成小论文容易使读者理解。经过这样一番斟酌,于是胡先生这篇文章的体裁就决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