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为的背后

行为的背后

作者: 銘櫆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16:30 被阅读0次

       

    行为的背后

      当我们看待很多不同的人和事的时候,都会加上自我的认知和很多肯定的评论。但是如果做到抛其外而观其内,真正能体会到其中的很多因素与缘由之后,再来判断的话,你会发现,事情其实没有你看似的那么绝对。

      在几年前,我的一个长辈跟我父亲阐述了一件他所见的事情: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有一位老人站立在某个座位的一旁,手扶着邻近的把手。坐在那里的是一个看似活泼且带有朝气的学生。在车上的这一段行程中,学生面对身旁这一位弱身的老者,在行为上没有一丝眷顾,表情上也是一副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一幕触动了他,随之也给我父亲略带的评论了一番:“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不会批论这个学生的举动。我只会想到的是他背后的父母。他背后的家庭教育。父母的素质何在?父母的教育何在?”

      从这一点上我看到了我这个长辈的一个观念:“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好像这句话已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成了一个定律。类似于这种定律其实还有很多。例如:“跟什么样的人,学成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看出什么样的品行”。“不孝顺的人,不能结交”。“没有感恩心的的人,都是坏人,甚至没有良心。”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或多或少的会受类似于这种定律的影响,且形成了各自看待各种事情的观念。这些定律的形成也是世代人的经验总结。不无道理,同时也要感激我们的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经验。但是我们用心揣摩其中,能看出一个规律。这些话语的总结都是在:“以事论人。”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刚才的第一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不是以事论人。我们可以再观望其中。假若父母是一对好人,那么在平常的行为上肯定是做了让身边人觉得在此范畴之内的事情,这样一来才会得以回馈此称号。反之,亦然。那么,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头衔定格也是钩挂于父母的做事上的。

    在公交车这一事情上我的理解可能更多一些。我不会妄加评论这个学生,更不会批判他的父母。而我更多想关注的是这个学生面对身旁这一位弱身老人的当下想法。

    我把我能想到 “不让座”的猜测列举了三种可能。

    第一种:抛开我们这个社会的传统道德风俗。按照秩序来讲,先来后到。先到先得,理应先拿。早起的人享受晨日带来的一切,午起的人错过早时的用餐时间,就算吃饭,也称不得早餐。错过,就是错过了。我们应当对自我承担。

    第二种:对比一个国家的国情来讲。之前听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她给一个老爷爷让座,被那个老者痛骂了一顿,说是看不起他。在此交流中才得知老者多年在非洲生活。让座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非洲就是看不起人的意思。认为你给别人让座就是对别人的侮辱,视对方于体弱残障来对待。“让座”在此时变成了一件很严重错误的事情。

    回到这个学生的这件事情上也就有另一种解释了,且是另外一种观念:“我很尊重你。所以,这个座,我不能让给你。

    第三种:个性论。我就是我,我跟身边的陌生人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义务需要自我做些跨出与自身无关的行为。你就是你,也没有任何理由抱怨我做出没有让座给你的行为。我们互不关联。

    这是我能想到的几种不让座的可能心态。当然,也可能还有更多我没有想到的。在这个行为上如果我们挖之其深,就能看出更多的因素来。

    另论,假设在“让座”上其实也可以划分成三种。

    第一种:受到社会道德的压力。假设某个人遇到身旁有位这样的老人,第一反应其实是不想给出自己的位子,但是害怕受于同车上别人的指指点点,甚至道德批判。在迫于这种压力下而让座。其实看似好心的行为,本质想法是归于内心的害怕与恐惧外界的评说。

    第二种:想要得到外界的赞许。我让了这个坐,我想得到被让人的一个感谢来平抚我的这种行为的付出。甚至再扩大一点,更想得到同车其他人对自我的一个积极肯定。我做了这个行为要的就是一个感谢。我做了这个行为,为的就是一个赞扬上的回馈。甚至为自我考虑的话,想给自己多积点德。这其实本质是为了满足自我而无形的索取。

    第三种:无为。我是发自内心的善念。潜意识中不惧任何的社会道德压力,更不在乎当下的任何赞赏与回馈。只是一种纯无私的表现。我做的这件事件,是纯真的为了你好,不夹杂任何其他成分。也就是《道德经》中老子的最高境界。

    当然,最后一种行为才是最真诚的,也是我们更应该发扬的。但是在前文的三种不让座的心态也有他们背后的缘由。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生活的当下每个时刻都在演现着各种现象。是真是假、是对是错。其实根本原因很难判断。

    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是对和错那么简单。而且还要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事情。本质来说只是有了对比才形成了对与错。其实也可能全是对的,也可能全是错的。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带着万分痛苦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看似冷漠的扔下了连带着上老下小的家庭。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行为的背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tmmftx.html